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组织的二元学习包括探索式学习和挖掘式学习,二元学习平衡有助于创新型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处于挖掘式学习多于探索式学习的阶段,二元学习平衡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式学习。外部新知识进入有利于企业探索式学习,内部既有知识利用有利于企业的挖掘式学习,企业二元学习的平衡则需要两者的结合。企业外部和内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特征分别影响企业的外部新知识进入与内部知识的识别和吸收。通过分析31家中国创新型企业2000—2016年在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上的134 814个发明专利数据,结果发现:中国创新型企业在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中的程度中心性和结构洞均正向影响企业二元学习平衡,企业内部研发合作网络的中介中心势正向调节企业在外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程度中心性与二元学习平衡的关系,企业内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程度中心势负向调节企业在外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结构洞与二元学习平衡的关系。最后,就企业如何通过内外部研发合作策略提升中国企业的二元学习平衡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林明  董必荣 《科研管理》2014,35(10):9-16
本研究利用中国106家上市制造企业在2007—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的GLS模型,分析行业技术动态下企业相关技术多样化对二元创新平衡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相关技术多样化与二元创新平衡呈倒U型关系;(2)行业技术动态正向调节企业相关技术多样化与二元创新平衡间的关系。因此,在行业技术动态增大情况下,制造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程度的二元性创新平衡,需要维持一个适当的相关技术多样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虽然有较多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主要聚焦于企业如何从外界雇用优质的人才资源或者留住高绩效的研发人员,较少有研究关注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稳定性对企业后续创新的影响。基于2007—2018年中国高科技上市企业内部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文章从研发团队层面考察了团队稳定性对企业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团队稳定性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然而,研发团队稳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对探索式创新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研发团队中发明家高管和新进入研发人员在团队稳定性和企业创新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研发团队中发明家高管和新进入企业的研发人员越多,团队稳定性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4.
企业知识重组会改变现有技术轨迹,推进原创性技术突破,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突破式创新受限于内外部情境差异下企业知识重组效能的发挥。文章基于知识基础观探索知识重组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6—2018年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252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重组再利用负向影响突破式创新,知识重组创造正向影响突破式创新;研发人员稳定性在知识重组创造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学研合作在知识重组再利用与突破式创新的负向关系中起到的正向调节作用大于企业合作;学研合作比企业合作在知识重组创造与突破式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探索创新和利用创新的平衡是企业兼顾当前和未来竞争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现有研究更是表明探索创新和利用创新的平衡对于组织绩效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当前少有研究同时分析不同的创新平衡模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两年多的纵向数据,在界定企业不同创新平衡模式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企业联盟关系多样性对双元创新平衡和间断创新平衡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联盟关系的多样性对于双元创新平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但对间断创新平衡没有影响作用;联盟关系的多样性均通过外部知识获取而间接地影响双元创新平衡与间断创新平衡。此外,联盟企业的竞合与联盟关系多样性均高的时候对间断创新平衡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时间视角是考察二元创新及其平衡的重要的理论视角。企业对过去和将来的时间涉入深度表征了其时间认知和时间注意力分配,对企业二元创新平衡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企业时间深度策略应该超越简单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时间深度理论出发,考察企业二元创新及其平衡问题,基于对24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结论:(1)将来时间深度和过去时间深度和二元创新平衡间均呈倒U型影响;(2)知识搜索广度和深度均在将来时间深度—二元创新平衡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搜索广度在过去时间深度—二元创新平衡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知识搜索深度在过去时间深度—二元创新平衡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组织忘记对企业二元创新平衡的影响,以及战略柔性和企业规模在以上关系中所起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并通过271份有效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运用SPSSPROCESS宏程序(3.3版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组织忘记对企业二元创新平衡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存在,战略柔性的两个维度-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在二者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企业规模在组织忘记与战略柔性的两个维度间起着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为二元创新平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同时对中国企业提升二元创新平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制造业119家上市公司2004—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协作研发网络成员间重复合作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并从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出发探讨内部技术能力及外部环境动态性对重复合作与企业二元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重复合作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均呈倒U型关系,重复合作程度的提升将先抑制探索式创新,再抑制利用式创新;同时,技术能力与环境动态性均对重复合作与企业二元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研发人员跨界行为、知识重构影响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运用259份有效问卷通过层次回归、bootstrap等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证明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人员跨界行为能够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式创新;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重构介导;环境动荡性增强了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高动荡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协调主流创新和新流创新在资源配置、价值观和组织惯例方面的冲突,使二者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比亚迪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动态的微观视角下企业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平衡的演化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平衡策略来协调两种创新流的平衡;(2)领导风格、组织结构、文化与创新平衡策略的适应匹配是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平衡的关键;(3)总体而言,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平衡过程是两流相互作用、互博互融的动态演进过程,其结果表现为企业创新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和新一轮主导技术跃迁。本文的研究结论完善了企业新旧技术转换的相关研究,为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开展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展开理论分析,并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214家新企业进行实证检验,探索学习导向指导下双元创新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导向对新企业绩效、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均对新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习导向对双元创新平衡的影响不显著,双元创新平衡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于从模仿式创新向自主式创新的转型阶段,具有开展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的强烈需求。因此,从开放性悖论的视角出发,在分别验证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对产品创新的作用基础上,重点探究两种研发行为同时进行时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知识产权机制对以上关系的影响。通过对286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1)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都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但两者同时进行时却对创新具有消极的影响;(2)知识产权机制有利于促进独立、合作研发对创新的积极影响,削弱同时开展两种研发时对创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于飞  苏彩云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203-210
将企业研发模式分为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探讨研发模式和知识距离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选取2013-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绿色创新,合作研发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强,自主研发次之;知识距离与企业绿色创新显著负相关,知识距离越大,越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企业间知识距离较近条件下合作研发对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效果优于自主研发,企业间知识距离较远条件下自主研发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  相似文献   

14.
企业间研发合作组织模式选择的知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春  刘奕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5):58-63,68
知识因素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组织模式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恰当的组织安排可以降低研发合作的交易成本,减小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并遏制机会主义行为.从知识四个方面的持性,即可编码性、交互作用、生命周期以及范围出发,论述了知识与企业间研发合作的两种类型即股权式合作形式以及契约式合作形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当研发合作的知识具有可编码性、互补性、范围较窄情况下,研发合作组织倾向于采用契约式形式;当研发合作的知识具有不可编码性、协同性、范围较宽情况下,研发合作的组织倾向于采用股权式形式.对于知识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股权式合作形式的概率大致不变,而采用契约式合作形式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科学学研究》2021,39(3):471-480
本文通过高技术产业1995-2016年13个细分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两种不同模式的研发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和滞后效应,并分析先验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本两个吸收能力维度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合作研发型研发国际化长期来看对技术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更显著;而技术引进型研发国际化短期内对产品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但是存在阻碍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说明直接的技术引进尽管将新产品引入了市场,但对产业技术水平难以有显著推动作用。在吸收能力中介作用过程中,先验知识水平在外部知识内化阶段作用更强,并且对技术引进型和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更显著。此外,基于先验知识与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在合作研发型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都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说明学习和知识的有效积累、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是合作研发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阐明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界定并测度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变量,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数据为基础,对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企业创新绩效方面考虑,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存在一个最佳规模;(2)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的深化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认知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实证检验了组织创新氛围、成败经历感知与研发人员创新效能感的关系,结果发现:组织创新氛围的四个维度(团队合作、学习成长、主管鼓励和组织鼓励)、成功经历感知和失败经历感知对研发人员创新效能感都有显著影响;主管鼓励和组织鼓励通过成败经历感知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研发人员创新效能感,学习成长则通过成功经历感知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发人员创新效能感.研究结果为社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创新活动领域的实证支持,也对企业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性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研读合作研发领域代表性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以合作研发建立过程为脉络,以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为阐述基础,梳理了合作研发领域的整体研究框架:对合作研发起源及其主要类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归结了合作研发的六种主要动机和获取竞争优势(利润)这一根本动机;从资源共同力量(collective strengthen) 和组织间冲突(inter-firm conflict)两个视角分析合作伙伴的相关特征及对合作绩效的影响;探讨了合作研发的组织管理,包括合作研发的基本组织类型及特征,梳理了企业实现有效知识溢出的专有性机制。最后,提炼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方向,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整体切入点,为合作研发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维度研究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就研究角度而言,研发人员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对其进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研究研发人员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对CNKI平台上2000-2010所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分析提取五大维度并验证维度之间的程序性与逻辑性,得出一条维度链,为提高研发人员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外研发是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走出去”寻求技术和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战略选择。本研究以中国开展海外研发比较活跃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探讨了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及国际化经验和组织学习方式对海外研发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程度和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企业拥有的国际化经验和探索式组织学习方式则增强了这种倒U型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最后对于中国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布局以及利用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和国际化经验取得创新优势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