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了实验装置,基于文丘里管差压信号计算了气相压降倍率,分析了弗劳德数、Lockhart-Martinelli参数、流型对气相压降倍率的实验影响。利用流型和弗劳德数修正了Murdock模型,并与分相模型、均相模型、Murdock模型、James模型等进行了实验对比。由于考虑了流型对气相压降倍率的影响,建立的实验相关式精度较高,参数估计结果较好。实验研究表明,模型中斜率的修正系数随含气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截距修正系数随含气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环状流型下,气相压降倍率的实验估计误差最小;在泡状流实验工况下,估计误差较小;在塞状流实验工况下,气相压降倍率的估计误差较大。建立的压降关系式可用于气液两相测试分析的实验教学和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套模拟测试湿天然气输气管道内液膜的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供液系统、抽气系统、液膜厚度测试系统、管内液滴粒径测试系统、管路系统等组成。管路系统采用有机玻璃制成,便于观察管内气液两相或多相流流态;管路设计为可拆卸连接,便于研究管道形状、管内表面粗糙度等对管内液膜分布的影响规律;气体、液体流量比例可调,便于实现管内泡状流、塞状流、分层流、波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等流态。该实验装置可开展不同结构参数、操作参数、物性参数对管道内多相流流态、管壁液膜分布特性、液滴浓度分布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小波分析为主,统计分析为辅,对自激式除尘器气相压力信号进行分析,探讨气液两相混合状态监测的基础问题。结果表明:随风速增大和初始液位b_0值减小,气液两相流动的波动性增强,气相压力的统计均值增大;气液充分混合时,小波重构信号子频段能量占总能量的比值趋于稳定,约80%维持气液的宏观流动,约20%完成液滴和气泡等捕集体的激发;小波分析的低频重构信号(A_4)关联了气液的宏观流动过程,高频重构信号(D_1,D_2,D_3和D_4)共同关联了气液微观流动过程;随b_0值减小,低频段和中高频段重构信号的能量值都不断增大,低频段规律性较强,而中频段的离散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性的液体在不同管径的换热管中的成膜流动情况,得到一种根据物性及工况条件选择换热管径的有效方法。不同配比的乙二醇水溶液有不同的密度、黏度及表面张力等物性,以此溶液为实验液体,进行垂直管内降膜冷模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流量下管内液膜流动稳定性,综合考虑液膜厚度等因素,选取最佳液膜流动状态。引入一个与黏度、表面张力、管内液膜流速有关的无量纲参数A,发现A值在(8.8~10.2)×10-2范围内时,管内液膜流动稳定、膜厚均匀、厚度适中。实践应用证明:根据A值范围选取换热管管径的方法是可行的。此方法为设计降膜式热交换器时选择管径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油气在冷凝回收过程中的冷凝规律,采用气液两相流模型描述了油气在竖直管内湍流流动时的冷凝过程.采用有效传质系数描述了油气组分的质量传递.模拟了油气在管内冷凝时的温度、管内压力、液膜厚度和Nusselt数的变化,得到了入口油气和管壁的温差、雷诺数对冷凝率和Nusselt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大入口雷诺数能显著增强传热和冷凝,但是增大入口油气和管壁的温差对冷凝率的影响较小;另外,还发现传质阻力对油气冷凝率有较大影响.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先前的实验数据能够很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记录液-液体系中射流断裂形成液滴的过程,分析了孔径、流速对液滴粒径的影响,得出结论,孔径越大形成的液滴平均粒径越大,液滴粒径随流速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7.
对下喷自吸环流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团三相流体系的液相局部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改进皮托管对液相瞬时速度进行了测量,并借助湍流统计理论对渡相平均速度、液相湍动速度和湍动微尺度等液相局部流动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处理,着重讨论了喷射液体流量和固体粒子加入量分别对喷射有效区和导流筒内管流区液相局部流动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实验室动态液膜下腐蚀行为的测试需求,开发了一套动态液膜下多尺度腐蚀电化学测试平台。该平台由动态液膜环境模拟和控制装置、液膜厚度自动测试装置、宏观电化学测试系统、微电极阵列测试系统和微区电化学测试系统组成,可以实现宏观、介观、微观等多尺度电化学信号的监测,准确表征动态液膜下局部腐蚀的电化学行为。以此实验平台为基础,设计动态液膜下多尺度电化学测试的综合实验。结果表明:金属腐蚀速率随液膜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液膜减薄时,金属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波动加剧,局部阴、阳极反应活性增大;宏观电化学、微电极阵列和微区电化学的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选用N-甲基二乙醇胺(MDEA)、二乙醇胺(DEA)、一乙醇胺(MEA)、氨基乙酸钠(SG)和氨基乙酸钾(PG)5种吸收液进行CO2脱除试验,考察吸收液种类和浓度、气液流速、烟气中CO2含量等因素对脱除率和传质速率的影响。如在一定的气体流速下,吸收液流速增大,CO2的脱除率和总传质速率增大;吸收液浓度提高,脱除率和总传质速率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液/液针栓式喷注器单元,研究其在不同径向射流喷注速度下的一次破碎形态,并阐明在一次破碎下喷雾半锥角的形成、压力场分布、喷雾粒径分布与速度场分布。创新点:通过流体体积函数转换离散相(VOF-to-DPM)模型,结合网格自适应(AMR)技术还原了针栓式喷注器单元液/液撞击的一次破碎形态。方法:1.通过VOF-to-DPM模型完成一次破碎过程中对液相的捕捉;2.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后处理(CFD-post)模块进行后处理,得到一次破碎下喷雾半锥角的形成以及压力场、喷雾粒径与速度场的分布云图;3.在仿真计算过程中使用AMR技术减少计算量,节约时间成本与计算资源。结论:1.速度大的径向射流在穿透轴向液膜后会形成一个蘑菇状的头部;扰动在蘑菇状顶端下方形成涡,有助于蘑菇状顶端边缘破碎的发生。2.气动力和表面张力对轴向液膜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直液丝和环状液丝的破碎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液滴的聚合现象,轴向液膜的直径在破碎过程中并不是单调递减的。3.喷雾半锥角的大小和径向射流速度的大小成正比;一次破碎首先发生在轴向液膜前沿、径向射流头部以及撞击点附近。4.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轴向液膜内边缘的速度较小,直径较大;当径向射流的速度增大时,轴向液膜内边缘的速度值减小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