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承担着为各行各业提供工作母机的重任,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区差异,本文首先应用熵值法测算了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然后,分别应用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对地区差异进行分析;最后,运用Moran’s I指数与LISA集聚图判断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相关性和区域空间集聚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态势;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随着时间趋于减小,区域内差异随时间趋于增大,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大区域层面差异减小的同时,正在形成局部集聚效应;从空间相关性来看,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存在正空间相关性,并主要受FDI、贸易自由度、经济基础与区位商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洋资源、空间争夺日益激烈,海工装备制造业成为各沿海国家及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有利的政策支撑下,我国沿海省区掀起海工装备基地建设热潮。以我国沿海省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发展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相关系数赋权法对其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与产业发展潜力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距,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的发展潜力;各省区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潜力来源各有侧重,突出地区优势有助于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沿海省区按照发展潜力划分3个等级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和超效率BCC模型分析我国2000—2014年27个一级行政区先进装备制造业行业整体发展效率。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效率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2000—2006年期间一直处于递增趋势,2014年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效率达到15年来最高值;整体来说,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效率呈现较明显的梯度特征,且都主要依赖于规模效率。通过实证分析,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提出我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文章基于2005-2017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微观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热点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动态区位演化特征,并就其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上是否存在 “依赖”性进行分类检验,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企业总部热点区和次热区呈现向南移动趋势,长三角是两类企业总部分布共同的热点区;(2)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重心逐步南移,两者重心距离逐渐减少,重心变化相关度增强;(3)制造业企业倾向布局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中科技服务的影响显著增加,另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晓华  田晓芳 《科研管理》2011,32(8):98-104
本文将工业分为装备制造和非装备制造两类部门,应用两部门模型研究装备制造业发展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对非装备制造部门的溢出效应,并运用2000-2007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装备制造业对非装备制造部门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外溢弹性为7.996%;(2)装备制造业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贡献率达到9.15%;(3)装备制造业的平均要素边际产出比非装备制造部门高出10.07%。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于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500强企业2005-2017年微观数据,采用空间热点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揭示其动态区位演化特征,并就其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上是否存在依赖性进行分类检验,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企业总部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呈现向南移动趋势,长三角是两类企业总部分布共同的热点区;(2)两类企业总部重心逐步南移,重心距离逐渐减少,重心变化相关度增强;(3)制造业企业倾向布局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中科技服务水平的影响显著增加,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也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耦合共生,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装备制造业正走向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如何让装备制造业拥有一个巨大的转变成为了目前需要考虑的重点。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益生产技术逐步成长,已经成为了当前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即将运用到装备制造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以达到装备制造业能够不受地域的限制、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当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变这个现状,进行最优的选择和转变,我们必须在装备制造业中运用精益生产技术并对精益生产技术进行研究,使精益生产技术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精益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精益生产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来了解精益生产技术并且对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技术研究,以望得到更优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通过GL法与AR法对各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并对高品质垂直型、低品质垂直型、水平型三种产业内贸易形态进行划分,测算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依然以低品质垂直型贸易类型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然后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率进行测度,并通过Tobit模型和脉冲函数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正向显著,但行业间存在差距,且高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冲击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弥补目前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异质性分析以及二者交互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的不足,基于系统关联与空间互动的视角构建流通数字化和制造业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与广义三阶段空间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的协同发展具有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且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从空间互动来看,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流通数字化改造能够促进本地流通数字化发展,但对本地制造业韧性提升产生抑制作用;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增强由于回波效应阻碍本地流通数字化转型,同时由于示范效应增强本地制造业韧性。今后,我国应加强统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耦合发展的协同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树立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的全局思维,形成产业间互利共生的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服务要素获取、服务要素嵌入与吸收、服务创新构成了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持续演进的基本循环,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整合过程模型,围绕整合过程中价值增值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理论假设,运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整合过程中产业连接密度、服务要素嵌入方式、知识吸收能力对装备制造业价值增值能力存在显著影响。产业连接密度增加对价值增值能力提升存在促进作用,且在初期时显著,随后减弱;投入端和产出端服务要素嵌入均能影响价值增值能力,但二者作用效果不同;知识吸收能力提高能够促进服务创新的发生,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价值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万珺 《科学学研究》2010,28(3):365-373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现有的实证研究没有解释FDI对装备制造业是否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本文利用200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装备制造业内部七个部门的面板数据,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得出:FDI显著地促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这种正的溢出效应是直接并通过影响劳动要素间接地实现的。在七个部门内部FDI正的溢出效应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东部地区正的溢出效应超过了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则又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3年省际数据,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DI空间布局与我国主要工业污染物分布转移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影响沿线FDI布局转移的因素,得出结论:我国主要工业污染物分布转移与沿线国家FDI空间布局正相关;环境规制强度、制造业中污染密集型行业集聚程度、劳动力工资水平等对沿线国家FDI空间布局影响显著;沿线国家FDI在我国的地区布局具有显著自我累积效应.从合理环境规制的制定实施、区域差异化利用外资等方面提出提高外资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是否存在协同定位现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市场并未存在协同定位现象,但是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产业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仅在本地市场存在挤出效应,不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具有挤出效应,但周围地区会对本地产业的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降低贸易成本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从基础环境、技术支撑和工业应用三方面建立工业大数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选取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了工业大数据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近年来,工业大数据和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总体呈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工业大数据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工业大数据分指数中,工业应用指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最大;产业结构优化是工业大数据影响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绿色发展受工业大数据影响更大,可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2012—2015年省际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制造业两种不同模式的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创新综合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其作用路径不同。专业化集聚对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对规模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多样化集聚只对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2)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全国类似;中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多样化集聚通过影响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正向影响创新综合效率;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通过影响规模效率正向影响创新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相对多样化指数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与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和生态位适宜度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不高,反而中西部一些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较高,说明东部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形成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梯度式发展规划,使各区域的产业集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结合点的绿色创新效率问题,运用SBM模型,构建以高技术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测算2008-2018年我国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实证分析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 表明:在研究期内,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稳步提升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中绿色创新效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质量对东、中部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基于产业集聚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636、0.944,而西部当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跨越0.363门槛值时,创新质量对绿色创新效率才会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劳动者素质、政府行为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显著抑制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综合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充分发挥协同优化作用、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等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双碳”目标下创新转型及区域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将绿色创新分为绿色科技研发和绿色成果转化两阶段,以我国30个省份2005—2020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及GML指数测度具有典型创新效应的高技术制造业的绿色创新效率,通过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高技术制造业的区域绿色创新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高技术制造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呈上升走势,成果转化阶段绿色创新效率相对较低;两阶段绿色创新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进步空间较大;高技术制造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论,从增强区域基础设施连接以扩大绿色技术辐射面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在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效能,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在理论刻画科技人才投入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剖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作用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方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测度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和SYS-GMM法探索性构建静态和动态中介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计量检验科技人才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并进行内生性检验。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并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短期内科技人才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且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科技人才与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间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但不同区域表现出差异化的中介效应主导机制。长期内区域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累积效应明显,且动态模型较静态模型的影响作用和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