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两所不同类型高校作为研究场域,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文本分析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等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在贫困认定、公示伦理、制度宣传和育人机制中存在多重育人困境,这种困境背后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局限性的外化表现,蕴含着深层的制度逻辑:其中贫困生身份认定的“阿喀琉斯之踵”体现资助育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目标的脱节;学生资助政策中的公示环节和政策宣传过程中所产生“两难”背后是政府政治逻辑和贫困生情感逻辑的一定程度的匹配偏差;资助育人执行“困境”凸显了高校育人逻辑和管理逻辑名实分离。新时代充分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应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贫困生甄别的技术重建,贫困生权利义务均衡的机制重塑,去污名化前提下的贫困生自尊自信的情感重现以及“立德树人”理念下资助育人的模式重构,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资助“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突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资助育人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认定程序、帮扶目的、追踪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依托资助平台,通过完善贫困生评选程序、培育形式多样的资助文化不断拓展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建立帮扶目的、完善资助育人管理与追踪功能、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等针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的功效,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社会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落实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参加者和实施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应助尽助"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学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科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努力维护贫困生权益,为促进贫困生和谐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逐步形成,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形式的贫困生帮扶制度。但传统资助育人工作缺乏循环式资源利用思路,不能建立"旧的受助者"角色向"新的资助者"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造成资助育人工作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条"物质孕育精神—精神内化行动—行动反哺院校"的循环式资助育人体系,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助金、助心、助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由助学、助心和助才组成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模式,可以使贫困生的资助由被动转向主动、一元转向多元、助学转向助才,从而达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十三五”时期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指出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学生需要角度提出后脱贫时代怎样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与“助”,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推动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霍米薇 《文教资料》2014,(9):118-120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对口单招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本文分析了当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并加强资助育人工作,对于对口单招学生的资助工作起到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
黄光华 《广西教育》2023,(17):36-39
本文分析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资助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资助育人体系下影响思政育人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论述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开展农村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提出创新资助育人管理模式、开展多元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加强受助学生自我教育等思政育人路径,形成“解困—育人—成长”的资助育人机制,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资助是我院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学院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更对贫困生成人成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在充分关注贫困生所存在的贫困问题的基础上,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材为核心,秉承“和谐、爱心、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以“奖、助、贷、勤、免”为主要资助方式,注重诚信教育,加强感恩教育,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积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学生对学生资助政策的认知度较高,资助工作效果也得到了广大贫困生的认可,但也存在诸如资助程序主观性强、资助育人功能单一等问题。为完善学生资助工作,高校应健全资助对象认定机制、建立立体资助体系,真正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龙 《广东教育》2009,(2):20-22
长期以来,广东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工作主要体现在“奖、贷、助、补、减”等经济层面。但贫困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贫困,由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疾患、学业障碍、就业困境和环境压力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单纯经济资助的范畴,以期建立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等救助理念的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救助体系,为促进高职贫困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措施.大学生资助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不断挖掘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李智 《文教资料》2011,(1):190-192
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当前,高等学校贫困生已形成一个群体,对贫困生的资助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内容。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和运行状况的评估,助学政策导向及助学育人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如何构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并提出改善思路,对开拓富有实效、与时俱进的助学工作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涵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措施并存的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费用问题。但随着社会形势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高,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探索发挥资助项目育人功能的方法,搭建系统化育人平台,构建新型资助工作体系,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杨 《河南教育》2014,(8):38-39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助学政策,并与高校共同致力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困境。然而,现今的资助体系依然存在协调机制不全、社会基金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现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他助—自助—助他"的资助体系,实现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的资助工作目标,并为后续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奖、勤、助、贷、补传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的分析,结合笔者从事大学生助贷困管理工作的经验,试图以新的视角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贫困生资助模式,构建一个制度与服务相统一、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的富有成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挖掘资助育人的内涵,促使高校资助体系更加成熟,是资助政策实施和资助工作开展的目的,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剖析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力图找出资助育人的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科学准确地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进一步推进资助体系的科学化设立、加强并完善助后教育体系,以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并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公平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推进高校学生资助治理现代化是做好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发展阶段对高校学生资助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推进学生资助治理现代化,实现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在准确把握高校学生资助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协同化、精准化、人本化、制度化、效益化等治理特征,通过健全多元共治的学生资助治理体系,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学生资助,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资助治理理念,优化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设计,构建学生资助评估督导机制,促进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途径,更对贫困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育人成才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成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