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予了高质量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方向与新路径。从教师发展的视角审视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强师之路”的现实隐忧,包括能力之困、发展局限、公平隐忧与治理偏差等方面。据此,提出相应的消解路径: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优化教育新基建“自主”建设;赋能教师数字能力转型,打造互利共生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培训资源开放共享,深耕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培训改革;寻求积极差异与弥补数字鸿沟,探索协同联动教师发展模式;推动数据循证的教师队伍治理,优化治理偏差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教师教育治理成为一种必然。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治理中角色重塑、推动教师管理流程再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育治理遭遇现实困境,包括政府管理“缺位”和“越位”,以“管”代“治”现象突出;数字治理效率低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教师数字素养亟待提升,人机协作意识缺失。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育治理的推进需要加强对教师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建设力度,实现从“管”向“治”转变;推进数据治理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化转型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培育,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治理水平,同时摆脱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端正数字化治理的价值观,在治理活动中彰显人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改革行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从专业布局、运行秩序、基座建设等方面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管理层、教师、学生的数字赋能,强调“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首要作用;从教学理念及模式、课程及资源、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及评价等方面突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中心地位;开展数字技术研发、数字技术应用研发、数字化社会服务,推进研发服务与数字化转型的双向助力;通过搭建平台、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打造数字化实践教学品牌,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从教育赋能到教育重构的“渐进式转型”、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思想的“创造性转型”、从关注设计到关注体验的“人本化转型”、从技术应用到技术研发的“参与式转型”,也是从关注一隅到惠及全局的“协同式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职业教育数字治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职业教育走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转型对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更日益凸显。基于对数字技术的学理认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系统性创新发展过程,包含自我赋能、秩序生成与范式转变的内涵特征,最终指向重塑职业教育健康新生态。据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以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以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为进路、以职业教育技术理性牵引外化数字样态为旨归的逻辑框架。为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应升级“虚实共在”的数字化思维,更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开展“协同共建”的数字化项目,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实施“智慧共治”的数字化治理,打造职业教育全域数字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数字技术发展下职业教育的全面创新变革,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通过制度赋能保障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规范性与合法性,规避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度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内容上应施力于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服务能力、完善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四个关键议题,彰显出制度主体赋能的协同性、制度内容赋能的创新性、制度方式赋能的变通性等赋能特征。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制度赋能需实现:一是要提升政策主体数字素养,培育主体数字化参与能力;二是要平衡政策工具供给,形成职教数字资源供给多元化渠道;三是要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职教数字化转型制度推进提供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时代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包含认知、收集和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而且包括数据分析、交流、沟通和评价的能力,在解决数字问题中保障数字安全的能力。高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和变化,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数字信息茧房”“数字意识形态风险”和“数字鸿沟”的现实挑战。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有赖于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数字技术与数字素养融合发展;优化数字资源配置,推进数字信息与数字素养协同发展;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进数字治理与数字素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应对外部数字经济环境变迁和内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围绕“国家、社会、院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维内容实施的系统性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变革与创新过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始终秉持着实现战略设计、满足现实诉求与构建未来场景的多重目标,而驱动目标实现的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迭代逻辑贯穿于数字化转型全过程。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以政策先行,指引转型方向标;资源匹配,提供转型动力源;多元协同,构建转型共同体;应用为王,落地转型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是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聚焦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转型与重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提出立足变局,主动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聚焦困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问题;着力破局,用数字化思维破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困境;开拓新局,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举措,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支撑。梳理论坛基本情况、汇总专家观点、分析各方建议,有助于准确把握数字时代背景,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全面准确落实论坛精神。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类型,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助力,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基,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赋能。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以数字技术“驱动”专业建设范式变革,以数字资源“武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树立与教育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搭建智慧化专业教育服务平台,建立“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专业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数字化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斐 《教育评论》2023,(12):24-32
数字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自“九五”规划启动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经历了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两个阶段,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准备与酝酿,已迈入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从各要素发展过程和关系来看,素养培育体系对创新融合体系的驱动作用不明显、数据治理体系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精准调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发展保障体系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方位支撑引导作用不明显,是我国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三大现实困境。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我们应加强素养框架政策供给,推动素养培育体系改革;推广首席数据官职业化,健全数据治理组织;强化教育发展监测评估,确保发展规划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助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均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力不足、治理能力薄弱、数字资源与教学融合不深等问题。对此,要从基础上增强数字人力支撑和条件保障能力,管理上提升职业院校数字化治理水平,配置上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成效上建立三维一体的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数字化时代产业升级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变革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职业教育质量,瑞士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瑞士”国家战略引领下,瑞士基于相关纲领性转型战略、指导性转型意见和专项资助计划,分层次、分重点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和支持。瑞士职业教育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扩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推动教学多场景数字技术应用、鼓励多主体参与数字资源开发与学习平台建设、制定教师数字能力培养评估标准以及促进数据流通和信息共享等途径,在多领域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瑞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秉持以产业需求为中心的转型导向,强调“以内容为依”和“以学生为本”的转型原则,遵循“循序渐进”和“难点突破”相结合的转型逻辑,重视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的研制及数字化资源共建和共享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与工作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裹挟下,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进入数字化转型浪潮。在此背景下,越南职业教育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更高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推进数字化变革。越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从法律政策框架和顶层规划、基础设施及数字化平台建设、教师及管理者数字能力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反映了“工业4.0”时代越南政府对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的重视。坚持政府主导,协同多方力量参与,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注重提升管理者和教师数字素养是越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数字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更是职业教育生态、模式、方式和价值的根本性变革。职业教育应准确识别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形成契合于数字化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模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转型理念存在认知误区、转型发展存在地域差异、转型特色缺乏辨识度、转型成熟度难以评估等问题。突破这些问题需要从四个层面探析:科学引领,重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思维;多方协同,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共建共享生态;立足自身,运用数字化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数字赋能,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5.
面向高质量发展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新时代我们需要类型发展式、系统渐进式和协同共生式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基于类型化发展的定位,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形成以理性复归、体系重构、数字赋能为核心的三大价值旨归,即:力破“五唯”无主体性思想,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分类分层、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赋魅于技术理性,打造职业教育评价数字生态圈。由此,以“技术嵌入—技术耦合—技术共生”为逻辑理路,探索数字化转型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三种形态,包括一体化在线评价平台的初级形态、智慧化多元评价机制的中级形态和内生性增值评价文化的高级形态。未来,推进职业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需遵循“上下统筹、内外联动、点面结合”的智慧化运行进路,以数字“治理术”破除职业教育评价中的符码崇拜,以智慧“大数据”增强职业教育评价系统的治理韧性,以技术“新秩序”升级对职业教育评价的数字信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积极嵌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场域,担负着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加速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使命。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仍存在“知识本位”遮蔽“技能本位”“成功案例”固化“主体认同”“技术疏离”限制“技术应用”等现象,难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对此,职业院校应以突出“技能本位”为取向,重塑数字教学结构;以增强“主体认同”为导向,建设特色数字专业;以强化“技术应用”为靶向,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路。  相似文献   

17.
刘文开 《教育评论》2023,(3):115-118
教师数字素养是赋能高职院校内生发展和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与能力的关键元素。高职院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现实需要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可从培养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主体意识、创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平台、建立教师数字素养的多维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和创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等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8.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构建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小学生发展特征,构建包含“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计算思维”“数字化合作与交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6个一级指标与15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学生数字素养评价策略:素养导向,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关注过程,开展数据驱动的评价;技术赋能,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开展学生数字素养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育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我国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本体”“类型”和“区位”等要素的耦合性思考,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坚持重构性、类型性、超越性的价值逻辑。在此“三维取向”的观照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然状态表现为形成“近产型”数字化职教生态、“引领型”数字化职教主体、“实践型”数字化培养模式和“后发型”数字化进取机制。扎实推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重构布局结构,支撑并适度超越西部产业发展;重构主体价值,开展参与式教师素养提升培训;重构内涵体系,打造东西共建共享的数字资源;重构运行秩序,探索院校智慧管理的一般模式;重构进取机制,推进西部职业教育的“后发型”超越。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意识形态的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新视野栖身于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中。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实践过程中,技术、范式和师生素养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现实迷思。本研究通过分析梳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以数字文化空间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相结合为出发点,界定高等教育数字文化空间的概念和特征,进而设计高等教育数字文化空间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文化实践的物理空间、文化思辨的个人空间和文化创生的虚拟空间,同时,从打通数字通道、共享数字资源、创建数字环境和发展数字素养四个方面,提出高等教育数字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