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明清时期因科举的需要,私塾教育十分兴盏。塾师作为明清小说中的特殊群体,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为例,通过对塾师形象及其生存处境的分析,探究从事塾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底层文人的悲剧性命运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期成为明清时期塾师、教育乃至社会研究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2.
谢媛 《中国教师》2009,(Z1):493-493
<正>"爱洒讲台,灰聚烛燃"描绘出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美好形象;"春华秋实,桃熟流丹"则道出了教师这个伟大群体的独特贡献。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烛、蚕早已不能涵盖教师这一职业的全部。新课程、新理念促使教师中更为特殊的群体——班主任在审视自我之后,进行着完美的变身即角色的转化。1.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变身  相似文献   

3.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我认为是用特殊材料组成的一个特殊的人群。要不,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为什么他们还能甘于寂寞,安心清贫,默默地坚守在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如果我们拿蜡烛来比喻教师们的话,那么,乡村教师是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烛。  相似文献   

5.
塾师是古代承担启蒙教育的老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明清时期的塾师,他们因科考失意且多出身寒门,仕途上的穷困和经济上的清贫使得他们只能以舌耕为业,落魄塾师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塾师的悲惨境遇本应得到世俗的同情,但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塾师成为被丑化、嘲讽的对象。这种不谀反讽现象,既带有文人自嘲、情感共鸣因素,也具有作者童年记忆、社会观念转变等原因。  相似文献   

6.
章坤 《教学与管理》2023,(24):52-56
职业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对其职业角色抱有的积极认同,对其所从事的乡村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乡村教育教学实践能持续性地投入激情并能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职业体验。职业使命感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他们获得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支撑。教师培训是支持新生代乡村教师获得职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应将提升职业使命感列为重要的培训目标,在培训实施中坚持使命立意,乡村立场和发展立向,践行新生代乡村教师培训的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7.
《黑河教育》2013,(11):11-11
在我市教师群体中,乡村教师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传播着智慧的火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谱写着教育的篇章,他们用坚守,诠释眷教师的职责,哺育着祖国的未来,让希望在田野上茁壮成长。他们贫穷却富有,他们孤独却充实。。为乡村教育撑起一片晴空,为孩子的明天插上一双翅膀,是乡村教师的希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最美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8.
教研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身份属中小学教师,但所从事的工作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他们的专业素质在总体上无疑要优于广大的一线教师。但是,在中小学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今天,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却并未引起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教研员自身的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研员队伍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信息化时代地位仍显边缘,影响力也较为薄弱。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围绕信息素养的提升,在专业发展、课程智慧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权威和职业群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有其独特性,他们是学习导师、学习主持人,是民主平等的交往者、参与者、促进者,是爱心宽容的指导者、关怀者,是有职业特质的职业人。在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要提高认识,履行好角色职能。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7,(5):107-110
高校教师是一个对职业幸福感有较高要求的群体,而高师院校大学英语男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对职业幸福感有着特殊的要求。就目前状况而言,高师院校大学英语男教师职业幸福感整体水平有偏低走向,男教师自身各种因素、工作环境等都对他们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分析影响高师院校男教师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师院校大学英语男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工作倦怠是教师这个职业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专升本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状态及心理健康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专升本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调查及对策分析,对这个特殊群体工作倦怠问题的干预以及心理健康的指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我校提出"品正、业精、生爱"的教风,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在教师当中,心理教师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教师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社会的塾师开始,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除履行教书育人本职外,还积极担当乡贤角色,承担公共服务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乡村教师在承续传统塾师乡贤角色的基本内核的同时,也在党的领导下因时而变,不断延展其乡贤角色的意涵.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演进的历史爬梳,有助于深化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认知,以史为鉴,守正创新,形塑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15.
一、英语教师的职业修养 教师的职业修养首先表现为敬业爱生.敬业,就是热爱教师职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英语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掌握了运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工具,使得他们多了一种选择其他职业的可能,在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上,英语教师有可能低于其他教师.  相似文献   

16.
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疏离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障碍,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疏离感更为严重。该研究以四个贫困县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为例,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对该群体的职业疏离感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的疏离感,并非完全如已有研究所述,受城市化驱动或因入职初期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生活压力大、职业上升空间狭小以及教学任务繁重是导致他们职业疏离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社会学学科,不能忽视政策环境对乡村老师疏离感的影响,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向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高度倾斜,如农村学校生师比高,职称评聘困难,社会保障力度不够,使得乡村老师感受来自多方面的排斥,他们地位被边缘化了,这是乡村教师疏离感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是专业身份与公共身份的统一体,他们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互构共变,相互建塑与形构。乡村教师的发展需要嵌入乡村振兴进程之中,动员教师个体参与和社会资源参与双重共变,共同行动建构。一方面,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振兴,从等待"外推式"上级培训向开始"内源式"自我教育转变,提升职业发展力;主动融入乡村社会,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乡村学校需建立乡村教师发展共同愿景;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凝聚乡村教师的群体智慧;进行系统思考,有效治理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18.
昨天还是学生,今天已成了教师新学期,倘若走进大学,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昨天还是大学生,今天却已是大学生辅导员。和以往相比,虽说同是面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教育改革的融合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已成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中流砥柱和高质量教育实现的新生力量。然而,因其特殊经历,他们表现出社会身份游离不定、学校身份他者规训、班级身份统整无力、职业价值使命迷茫等行为,并产生自身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迷失的困境。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获得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和建构的过程,是多层次的,受到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的失衡、乡村学校组织行为文化的封闭、乡村班级教学的特殊能力欠缺、乡土意识使命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应该朝着筑实良好公共制度文化环境的保障、构建乡村学校组织行为的开放互助体制、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的特殊教学能力、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奉献乡村的教育使命等之间保持协调来努力。  相似文献   

20.
既没有学生的簇拥,也没有家长的赞赏。他们的笑容,绽放在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中;他们的欣慰,深藏在一线教师成功的喜悦里。他们,来自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的名字是——教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