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语称祭司为“毕摩”,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在彝族聚居的甘孜州九龙县和泸定县都有毕摩居住,并且开展正常的宗教职业活动。毕摩不仅是宗教神职人员,而且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毕摩不但精通彝文,收藏了大量的经书,而且还收藏了大量的有关彝族天文、地理、历史、历法、医药、美术等方面的书籍。毕摩是彝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他们在彝族社会中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同时毕摩阶层也热情为信教群众服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2.
支格阿鲁是古代彝族的神话英雄人物,被西南地区的彝族认为是远古祖先,受到崇拜.彝语南部方言区流传的笃杰阿龙(也称阿龙)传说,就是支格阿鲁传说.相比之下,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已经从文学、信仰观念层面发展到了仪式实践阶段,这是支格阿鲁崇拜文化中的较高级阶段.支格阿鲁是祖先神、生育神和村寨保护神.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形成了两项村寨集体性的信仰民俗仪式:“咪嘎哈”仪式和“德培哈”仪式.“咪嘎哈”仪式一年一度举行,“德培哈”仪式十二年一度举行.目前,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传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彝族自称及其支系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尼苏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其所操的彝语属彝语南部方言,对尼苏话做语言人类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语言层面透视尼苏人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彝语南部方言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尼苏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状况以及经济文化生活,这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贡嘎山”彝语称为“俄定尔曲勃”,意为“雪地螺白山”;“安顺场”彝语称为“仅莫木”,意为“仅莫家人的居住处”。“大渡河”彝语称为“德薄亦莫”,意为德薄河。这些彝族地名和河名的形成均早于现代彝族迁居当地之前,为彝族古地名和河名。从贡嘎山、安顺场和大渡河这些彝族古地名的存在可看出:大渡河流域曾是古代彝族先民迁徙的重要线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民族语言是民族识别的要素,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彝语对人和民族、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和六大支系的来源、彝族政权与君长名的关系、彝族的亲属称谓制度、彝族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等五个方面的称呼,可见彝族词汇的构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彝语称人词汇的解析在彝族文化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彝族传统的婚姻制度"族内通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兄妹不婚",彝语的亲属称谓和汉语的截然不同。特别是彝语的亲属称谓二元关系词,有其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彝族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文化信息。研究彝语中的亲属称谓二元关系词,是研究彝族社会,尤其是研究彝族家庭结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卢比”是彝族对谚语、格言的统称,由于读音的差异,有“鲁比”、“禄币”、“尔比”等不同译法.“卢比”在彝语里是“智慧语”之意,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价值理念,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彝族“卢比”加以整理和研究,并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批判继承原则,将彝族“卢比”这一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对于彝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彝族在方国时代已经建立了毕摩制度,其宗教信仰形成了“国家—民族宗教”的一种特殊形态——彝族社会“宗法性传统宗教”,即“毕摩教”.贵州省黔西县彝族属于彝族六祖分支后默部的后裔,黔西地方属于默部建立的水西政权故地.自清朝改土归流三百多年来,黔西彝族经历了“礼崩→俗变→言改”的文化变迁,黔西毕摩的传承方式也出现了变异.只有“重拾母语”和“抵达翁靡”才能使黔西彝族在路径和观念上具有与文化传统接轨的可能,也只有“重拾母语”和“举办毕吐”才会让黔西彝族毕摩获得继续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古代彝语支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个以虎为中心的文化演变过程。依据一是记录于彝语支(尤其是彝族)古文经典中的虎文化观念;二是现今彝语支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古老崇虎习俗。唐代南诏时期王室和贵族曾经存在的大虫皮衣官服制,正是虎文化遗俗的文化表现。彝语支诸族的文化渊源关系非常密切,凡研究这一语言支系民族的文化历史,一定将其放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同源关系上来考察。  相似文献   

12.
-mo^21和-zw^33是凉山彝语中最常见的表人名词后缀,它们是两个相对的词缀。它们的虚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从词根语素到类后缀再到典型后缀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3.
葫芦笙,彝语称“布若”、“昂”,是彝族传统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故名.两姚彝族传统的低音葫芦笙大多是民间艺人自制自用,一般为五管或六管,制作工具简陋,工艺简单,材料就地取材,音域较窄.近年来,一些彝族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彝族葫芦笙进行改良,采用健盘乐为葫芦笙定音定调,创制了高8度和低8度相配的C调或B调的7管“子母笙”,虽然使葫芦笙发生了“变异”,但应是对彝族葫芦笙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4.
凉山州冕宁县境内有很多地名前缀都带ve^33le^33。本文试从地名的传说、地名的源考、地名释义等方面来说明此地名所包含的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毕摩文化与彝族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原始宗教即毕摩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属于本土民族信仰的宗教。毕摩教对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礼仪、精神气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构,被称之为“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6.
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有三个,即“着[ts‘o45]”、“让[laη24]”和“把乞[pA31t‘i45]”,其中“着[ts‘o45]”是从表遭受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让[laη24]”是从表使役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把乞[pA31t‘i45]”则是由表给予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17.
-mo21和-z■33是凉山彝语中最常见的表人名词后缀,它们是两个相对的词缀。它们的虚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从词根语素到类后缀再到典型后缀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彝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由此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文中根据彝语文对鼓的称谓和彝字的形态,借助彝族用鼓习俗,对彝族文化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家道即治家、成家之道,是家庭赖以成立、维持和发展的规则和道理。彝族典籍《海腮耄启》收录了大量关于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诗文,其中有些是彝族婚礼仪式上传唱的酒礼,有的是司仪诵读的祝词,彝语叫“尤咪”,属于彝族传统家道教育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彝族伦理道德教化。虽然时过境迁,但其充满哲理的彝族家道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反身代词在学术界是个关注热点。本文对泰语反身代词[tua33eeη33](自己)的来源、语义、语用、指称等几种用法进行分析,从而对[tua33eeη33](自己)的指称关系和特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进一步解释[tua33eeη33](自己)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但对其分布情况进行考虑,还要对其来源、语义等进行考虑。通过对泰语反身代词的详细分析研究可以为泰语教学及翻译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