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付杰 《天中学刊》2023,(1):88-93
《全宋诗》与《全唐诗补编》均依据《咸淳临安志》收录白元鉴诗《大涤山》和《大涤洞》。经考察,白元鉴是唐代道士,《全宋诗》中的《大涤山》《大涤洞》为误收。白元鉴存世诗歌共10首,以《洞霄诗集》所集最为完整。《咸淳临安志》和《诗渊》所收录的白元鉴诗,内容与《洞霄诗集》本有较大差异,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论语》记载他整理《诗》,切磋《诗》,雅言《诗》;《史记》本传记载他删选《诗》,弦歌《诗》,传授《诗》;先秦两汉其他文献记载他品评《诗》,征引《诗》,以《诗》为据而证言证行,议人议事,等等。孔子对于《诗经》这种情有独钟的态度及其发表的诸多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2005年第一期《古诗词阅读题》(梅丽曼编)一文中,五首诗词的选择是十分恰当的,诗词短小,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中学生鉴赏;所设题目抓住了该诗的重点,能考查出学生的鉴赏能力,但编题者针对这几首诗词所给出的参考答案,似乎有不妥之处,很值得商榷。第一首,杜甫的《夔州十绝句》(原诗略,请参照该杂志,下同)。问“客愁什么”,答“战乱未平,但武侯祠赏已被人忘了。”似乎认为本诗主要是赞美诸葛亮。其实不然,本诗应借诸葛被人遗忘,感慨朝中无人,战乱难平;因而作者“愁”的是“国家的动荡,人民的疾苦”。杜甫在四川时,很…  相似文献   

4.
正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短诗《人,诗意的栖居》,诗未必太有诗意,但"诗意的栖居"的提法颇富诗意。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战乱频仍的中国人,逃命已是不易,哪里可能诗意地栖居?然而,在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民族濒临危亡的1930年代,沈从文用《边城》这类"牧歌式"的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他眼中那个时代的生活图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构想、向往各种形式的美好社会 ,“世外桃源”便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园。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与附诗中凭幻想所虚构的一个“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的与世隔绝的安定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现今早已沿传为成语 ,比喻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时年57岁。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 ,弃官后又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痛苦有—定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出塞》诗,仅短短四句,但秦汉以来边患不已的历史状况和百姓渴盼良将保卫 家园的现实心情都溢纸而出。  对于战争,人类并不陌生,也有对战争的种种看法。《出塞》在形象的描绘与情感的抒 发中,也透示出王昌龄这位古诗人的战争观。  首先是厌恶战争。  在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诗人的情思溯望远古,跨越时 空 ,道出了绵延千古战乱不休的史实。是的,战乱频仍是翻阅古代史时无法回避的触目事实, 文学作品也早有描述:《诗经·采薇》以战士的口吻描绘了远古的战争生活,表达了渴望返 回家园的焦…  相似文献   

7.
陆贾的《诗》学观,是一种致用的《诗》学观。他主张以《诗》治世,要求以《诗》来重建与维护当时濒于崩溃的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为此,他提出《诗》以仁义为本;诗生于道,诗言道;而此道即仁义之道,也即是人伦之道,进而提出孔子编定《诗经》以维护人伦之道等新的《诗》学观。这些新的《诗》学理念对董仲舒、司马迁等的《诗》学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到汉代通经致用的《诗》学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夏天以后,陈羽走路的时候总是会低着头,好像一只永远不会再抬起头来的鸵鸟。那天,她还在众人诧异的眼光里,自作主张地将自己的座位搬到了教室的最前面,把一个骄傲又孤独的背影甩给大家。没有人询问过陈羽为什么,连老师也对这个昔日的好学生缄口不语。这样也好,陈羽想,从此以后,无论欢喜或者悲伤,这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了吧。  相似文献   

9.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而其《观猎》诗,一向被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对《观猎》诗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元结任道州刺使,由于战乱等原因,造成人民灾难重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有感而写了《舂陵行并序》和《贼退后示官吏并序》两诗。杜甫在夔州读到这两首诗,深感其现实主义精神,便写了这首《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清人王嗣奭说:“公作此诗,盖同声之应也。……肝膈之言,一字一泪”。黄生则说:“自叙多言病,其精力全在‘叹时药力薄’句,作者借诗浇块磊也”。药力既薄,无济于事,但自成员瘵而已!隐然可见作者忧国厉民之苦衷。诗分四段。综观全诗,可看出杜甫关心国事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以及他奖励后进,乐道人之善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1.
几经战乱,徐特立诗词尚存50首,包括人称“诗教”的《校中百咏》30首,其特色是:  相似文献   

12.
引读辛郁,本名宓世森。这位193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江南才子,在台湾诗坛被称为“冷公”。他的“冷”,既因为他时常是一副冷淡的神情,也因为他的诗作中时常流露出的一股冷冽肃杀之气。作为战乱中流落到台湾的诗人,他总能体味到一种生命之中的茫然和无奈。他的代表诗作有《豹》、《演出的我》、《石头人语》等。多读一点他的作品,便会感到他那无可排拒的冷肃之气并不能掩盖住蕴藏在诗行中的一颗火热滚烫的心。台湾诗人洛夫评说他的诗时曾说:“冷是他的语言,热是他潜在生命的燃烧。他的诗堪称冰河下的暖流。”诗作家书屏息噤声读家…  相似文献   

13.
近日翻阅湖南地方志,偶然发现朱熹的一首佚诗——《洞木山村舍》。诗曰: 梯云石蹬羊肠绕,转壑飞流白玉斜。一段轻烟春澹薄,数声鸡犬野人家。光绪《湖南通志》卷285艺文40金石26介绍《宋洞木山村舍诗碑》云:“《辰州府志泸溪杂识》:明崇祯初,浦市民间甃土地祠,掘地得碑,有洞木山村舍诗一首,为考亭朱文公所题。按公未尝至辰,不知由何得此诗。《嘉定(湖南)通志》按:此诗大全集未见。桐木山为辰州府城之主山,今隶沅陵。而浦市居沅陵、泸溪两界之地,故此刻《辰州府志泸溪杂识》载之,惟县志桐字作洞,未知孰是。”  相似文献   

14.
《十五从军征》和《无家别》这两首诗都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的时事乐府诗。前者是乐府民歌,后者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乐府诗。从《十五从军征》到《无家别》,虽相距几百年,但这两首诗无论在题材、主题还是艺术技巧等诸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一、反映战乱,暴露黑暗  相似文献   

15.
三、中唐诗歌与白居易、韩愈在盛唐转向中唐之际,有两位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取胜的诗人,一位是元结(719-772),一位是顾况(725-814)。前者以《舂陵行》为代表,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惨遭遇。这首诗和他的《贼退示官吏作》曾受到杜甫的高度赞赏。后者因作讽刺权贵的诗《海鸥咏》被贬官,他还用俚俗口语写了一首反映福建一带掠卖奴隶陋习的诗《囝》。晚年受道家求仙思想的影响,隐居茅山。随着活跃于盛唐诗坛的杰出诗人的相继去世,中唐大历(766-799)前后的诗歌相对呈现出一定的中衰景象。这一时期比较优秀的诗人是李益、刘长卿、韦应物、张志和等…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他虽然不是最早用白话写诗的人,但他的诗却“远远的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无疑,朱自清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是比较大的。朱自清的诗除了收在《雪朝》中的十七首,其余的基本上都在《踪迹》里。翻开他的诗  相似文献   

17.
吴闿生《诗义会通》完成于1927年。他肯定《诗序》中所谓的“古序”,而批判“续序”,以此反驳其时学界“废序”的呼声。吴氏以文义裁《诗》,针对顾颉刚等人重情理而反微言的言论,努力抉发其中的“微文”,尤推崇言外之意。他将桐城派文法运用于《诗》的分析中,并对能形成阳刚阴柔融合的文法颇为用心。在《诗经》的“经”字招牌被打破的年代,吴氏从文学层面研究《诗》,极为关注《诗》在古文史、赋史上的地位,赋予《诗》以新的价值。《诗义会通》是一部学术观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正>先秦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史,是民歌向文人诗发展的阶段。从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治多变,文学创作丰富繁盛。从时代侧重点来看,其内容大体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歌诗谣谚;汉乐府、汉古诗;魏晋文人诗;南北朝民歌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了《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等代表作品。探究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特点能纲举目张。一、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魅力1.在内容上,先秦南北朝民歌通过大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文人诗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何人?此人一生写了一百二十余首诗,《感遇》诗三十八首借古喻今,托物寄情。“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笔锋直指武则天耗财事佛,战乱扰民。《蓟秋览古》七首,因“雄图中夭”而悲愤。特别是《登幽州台歌》,吊古伤今,天地多么大啊,自己多么无奈!慷慨而又孤寂,代表了封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普遍情绪,千古传唱。陈子昂以自己的诗作大破齐、粱颓靡之风,认为诗既要有“兴寄”,又要有“风骨”。他虽然只活了42岁,可是对诗歌革新的主张影响深远。陈子昂之后是盛唐。  相似文献   

20.
董方伯 《宜春学院学报》2020,(4):96-100,106
王充是东汉时期独具个性的文人,他的《论衡》一书直接引《诗》共19处,这些诗句或取自古文经,或取自今文经,或与传世文献文字有异。从王充引《诗》的情况可分析,他采取“以我为主”的写作方式,将《诗》与其他儒家经典按话题类别进行引用,从而说明问题,并且取意不拘泥于《诗》的通行解说,而采用自己的阐释方式。同时,他所引述的诗文大多来自于《大雅》《小雅》,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并往往将诗文引作反驳的靶子使用,证明了他“善与人异”的性格和“疾虚妄”的特点所言非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