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考作文中,常有一些人物再现式散文获胜.而学生在模仿时往往重其"形"轻其"神".殊不知对"神"的把握,塑造可感、有情的人物,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神"是散文的内核,是散文创作必须紧守的核心;而高明的散文,往往会用貌似漫无边际的笔调,四处泼洒,看似散淡而紧扣内核.作为人物散文,文本还必然要用一定的描写手法来写活人物.教学中,紧抓人物散文的"神",就可以抓住关键,理解人物散文的要义;充分体味人物散文的"形",往往可以体验到优秀人物散文的精妙之处;抓住描写,既可以准确把握散文中的人物,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作者的笔调,体会人物散文的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3.
王德明 《新高考》2010,(1):17-18
人物画卷类文本,以人物为中心,小说、散文两种文体都有。我们姑且将其分为"人物速写"和"温馨怀人"两类。前者多为小说,后者多为散文。  相似文献   

4.
郭福宏 《天中学刊》2007,22(6):70-73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相似文献   

5.
俞元桂先生的散文观是一座学术的富矿.本文着重从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三个侧面分析其对实用性散文与艺术性散文本体特征的概括,探求其散文创作抵达乐天知机之人生奥秘,阐述其鉴赏散文作品辩证明智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散文继承了《国语》之"趣",擅长运用比喻,在打比方时特别注意将大雅和大俗的形象放在一起.其散文的幽默许多是带有讽刺性的,有时则包含着苦涩和心酸.柳宗元也擅长以正话反说的方式来表现幽默,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文采,同时也使其行文幽默,有趣味.  相似文献   

7.
散文创作理论众说纷纭,而初中生散文写作还是"新手上路",与名家自由创作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散文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即做到"我"在提纲中,"我"在叙事中,"我"在写景中,"我"在抒情中。这不仅是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一个"小口",也是散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谨良 《语文天地》2013,(11):15-16
从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和满分佳作可以看出,散文尤其是纯抒情性散文是不怎么"吃香"的,倒是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比较容易受青睐。在记叙性散文中,有一类的素材并不在当下,而是历史人物、事件,这称之为历史题材散文。这种散文的特点是素材广泛,可以结合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知进行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9.
周俊根 《初中生》2006,(27):66-71
散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了散文的特点,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散文的特点通常可以说成"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为"散文";散文的神如果只散不聚,就不会成为好散文.所以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变化的思想脉络,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话,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  相似文献   

10.
"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在新文化运动陷入低潮与知识分子思想阵营走向分化的"后五四"时期,语丝同人显示出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的继续坚持,这一点直接决定了"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抵抗色彩.周氏兄弟作为语丝领袖,源于<新青年>时期文学革命身份的认同,使他们的"语丝体"抵抗话语在社群同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成为集中表现.作为一种理性的拒绝与批判,"语丝体"散文的抵抗式话语在制胜论敌的同时,还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由启蒙主义者向个体言说者过渡的姿态,成为其寻找确认自我、呈现生命本真的通途,"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意义功能与力量价值也因此更为丰厚深远,从而使之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11.
"科尔曼报告"即<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报告>,在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该报告是在美国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和实践需求推动下的产物.其产生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有相通之处.联系我国已有关于教育公平监测和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讨论"科尔曼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检测项目对我国教育公平监测的启示:首先要明确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其次是依据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调查和收集相关的差异信息,特别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信息;第三是寻找和选择对教育公平比较敏感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耕作机械在作业中牵引阻力大、消耗动力多的情况 ,以犁为例 ,分析了影响耕作机械牵引性能的因素 ,并提出减少牵引阻力 ,改善牵引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Rahul Roy 《Resonance》1997,2(11):36-47
Recall from Resonance, Vol. 1, No. 7 that when the Drunkard asks: “Will I ever, ever get home again?”, Polya answers: “You can’t miss, just keep going and stay out of 3D!” In this two-part article we show how to look at this question of recurrence and transience of random walks (which was originally asked and solved by George Polya) through electrical networks. In the first part we look at the related electric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15.
16.
Rahul Roy 《Resonance》1997,2(12):33-38
We change gears in this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and discuss one of the oldest problems in probability theory, viz. the simple random walk. The recurrence and transience of the random walk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is later derived us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first part.  相似文献   

17.
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作者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并利用叙述者的可靠和人物的不可靠之间的张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了苏珊的主体意识,有力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所标榜的理性对女性思想和言行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19.
罗素的儿童教育观是其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思想融合在教育上的体现,彰显了教育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儿童教育上,罗素认为,早期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品性,开展得越早越好。在儿童教育维度上,他反对由来已久的过分强调知识教育的做法,认为应当重视身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品性教育、“智力美德”和建设性技能的培养,强调通过全面教育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儿童教育路径上,罗素提出了“儿童中心”式的教育方式,即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机会、促进儿童伙伴间的交往及适宜的评价等,以保障其愉快、自由、主动学习。罗素的儿童教育观在欧洲“新教育运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波普尔把柏拉图看作是极权主义思想的始作俑者。他对柏拉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上,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着明显的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因子,这是导致现代政治领域极权主义的最终根源,它属于"封闭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