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鱼在树上     
中国成语往往四字一句,字少但含义深刻而丰富,并且历史悠久,比如“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不对、方法错误,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是二千多年前,孟子对想称霸天下的齐宣王讲的:“您想动员全国军队冒险去攻打别的国家,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抓鱼。”  相似文献   

2.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 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  相似文献   

3.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4.
初学写论文的人,总感到有理,不能很好说出来,写成文章,枯燥无味,使人厌读,更不能令人信服。这该怎么办呢?笔者从我国一些雄辩家的论著或传说中受到了启示:除了提高理论水平之外。就是善于运用巧喻论理法。先看几个雄辩家巧喻论理的例子:(一)战国时代的孟子,说服齐宣王行仁政而王天下,齐宣王以为自己没有条件,孟子则以“(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不行仁  相似文献   

5.
说话要讲究艺术 ,根据不同的需要 ,或锋芒毕露 ,直指对方 ,造成咄咄逼人之势 ,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 ;或委婉曲折 ,循序渐进 ,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众所周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雄辩家 ,他曾多次向国君进言 ,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孟子说服别人为什么能如同顺水推舟呢 ?就是凭说话的艺术。《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与民同乐的一次谈话。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服齐宣王要以民为贵 ,与民同乐 ,使齐宣王明白施仁政方能得天下的道理。孟子借“乐”(齐宣王好乐 [yu埁])发挥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他首先只…  相似文献   

6.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比如齐宣王是野心很大的君主,总想称霸诸侯,却不愿施行仁政治理国家,孟子就常和他辨论。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去楚国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朋友?”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法官不能办案,那应该怎样对待他?”宣王说:“免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样办?”这时候,齐宣王看看左右的臣子,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8.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9.
有个成语叫做“缘木求鱼”,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思是说,用那样的方法去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捕鱼一样荒唐。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可是这个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成语却遇到了挑战。前不久有人撰文说,“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10.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11.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孟子在这里的说理并不能让人信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说齐宣王行王道时所说的话。全文是:“无伤也,是万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的这番话是在他指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矛盾行为后,对于齐宣王疑惑自己的行为心理而发出“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的疑问的解答。孟子这番解答,说得很含蓄、婉转。它的意思是:你(齐宣王)所以不忍杀牛,是因看到了牛“觳觫”,因而刺激了你的“不忍”之心,不愿其死;你所以以羊换牛,是因为羊没有表现出将死的“觳  相似文献   

13.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4.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15.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6.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的,因此后代没有传闻,我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谈谈王道吧!”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道德才可以实行王道呢?”  相似文献   

17.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咄咄逼人之势。孟子沦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回答齐宣王的问话,说“是心足以王矣”,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即“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  相似文献   

18.
《庄暴见孟子》一文,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孟子的治国之道,“与民同乐”才能治天下的仁政思想,然而,此文还有另一个闪光点———孟子的论辩艺术。从这一角度出发,更能发掘出诸多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极有帮助的论辩技巧:一、循循善诱。即先将对话主题从对方喜好的角度逐步引向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上。如《庄》文中孟子由“齐宣王好乐”引到治国的“同乐”上来。二、连续发问。此处以气势压人,在激烈的争论中可使自己更处主动地位,如《庄》文中连续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次发问,使孟子占…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试看第一道选择题:齐宣王欲称霸天下,想向孟子请教些强国之道。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所出的选择题是: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我只明白用王道治国的道理,您看,我可以替您讲点什么呢?对于想强国称霸的齐宣王,很想得到孟子这样的智者的辅助,他自然只能选择后者。如何行王道呢?首先要有基础,那就是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出了第二题:“臣闻之…  相似文献   

20.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文字。但就中学语文课本及目前所能见到的几种高校教材来看,它们对其内容的概括或某些词语的注释都似有商榷之处。孟子并未说服齐宣王弃霸图行仁政这篇文字是孟子用他关于施行仁政,“保民而王”的理论游说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