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国山歌是我国南方山歌的著名代表,其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当今兴国山歌的生存状态已发生较大变化,处于濒危状态。在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人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承载体和传递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经过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现状的调查,剖析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和传承困境,折射出兴国山歌的发展现状,这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性认识与科学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兴国山歌是流行于兴国及赣南一带客家地区的山歌,在五、六十年代曾稍有名气,那时人们称它为“哎呀嘞”山歌。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角度研究兴国山歌,探索兴国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革命音乐史中的地位和特殊作用,在目前来看尚属薄落弱之章。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索,以提供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和教学参考。一兴国县地处江西省的南部,是一个三面为山地环绕向中部南部倾斜以丘陵为主体的地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氵剑)江和(氵岁)水。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只有少数畲族居民分布在该县西北地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属中央苏区,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兴国县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兴国“老俵”(老百姓),素有唱山歌的风俗和传统,他们在务农、伐林、撑船、放排等劳动  相似文献   

3.
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山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南方传统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歌歌种,也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束奇葩异卉。本文以兴国山歌为对象,从传承方式和审美价值两个角度作归纳和研究,提出了家族影响、师徒传承和竞赛刺激三种传承方式和审美愉悦、传播知识两种文化价值的认识,为兴国山歌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音乐中的一枝奇葩,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章将兴国山歌划分为散歌、长歌、情歌、民俗歌、杂歌等五种形式,并相应进行阐述,使人们对兴国山歌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兴国山歌是江西民歌的代表性歌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对它的历史起源这一基本问题却长期存在相互矛盾的说法,文章通过稽考、分析历史文献,澄清了兴国山歌起源于上洛山"木客之歌"的错误说法,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兴国山歌起于民间、传于民间的起源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兴国山歌乐谱和音响进行分析,用民族音乐形态学的方法将兴国山歌的旋律按照其音乐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和总结出兴国山歌在旋律形态上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7.
哎呀嘞……兴国山多歌也多,老表爱唱廉政歌,廉政文化满校园,你可知道侄同志咯,反腐倡廉记心口。兴国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已获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兴国山歌紧跟时代,紧贴人民,凸现出浓郁生活气息和客家风味。旧社会时诉说劳动人民受奴役的苦难;革命战争年代激励红军战士奋勇杀敌;  相似文献   

8.
杰能 《江西教育》2004,(8):19-19
这是兴国县实验小学师生根据当地流传已久的兴国山歌曲调编写而成的校本教材——《拼音乐园》,生动形象.易唱易记。兴国县是文化部命名的“山歌之乡”,兴国山歌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当年一曲“哎呀勒!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  相似文献   

9.
"哎呀嘞"是一种常见的赣南客家民歌音调,相传始于伐木工人在劳动中伸腰舒气的感叹声,兴国山歌多数是以"哎呀嘞"开头的,作为兴国山歌标志性的音乐元素,其语调、语气、语境、语意的变化,在赣南客家风格歌曲创作中展示出独特的风格与魅力。针对"哎呀嘞"在歌曲创作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客家音乐元素在当代歌曲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9,(4):25-30
在中共十九大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进入了新时代,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坚持对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就是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基于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从新时代的视角对兴国客家山歌传承方式的变易、传承模式的多维建构、传承与创新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客家山歌传承方式的创新,旨在促进客家山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客家山歌已现危机,客家歌音已渐渺远。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赫然在目的就有江西兴国客家山歌、广东梅州客家山歌、江西赣南采茶戏(以客家山歌唱腔为基础)、广西桂林彩调(与客家山歌文化有关系的剧种)等,这些濒临消逝的民间文化遗产曾经风光,甚至光彩夺目,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写照,又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情感的表达,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这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骄傲,——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她的辉煌历史、发展现状与审美风格还是很值得人们去关注。对客家山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卓尔大家诸如屈大均、黄遵宪、丘逢甲、朱希祖、罗香林、朱自清、李金发、林凤眠、钟敬文等一长串英名,人们是不会忘怀的。  相似文献   

12.
我市中小学音乐学科重点课题《红土地音乐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兴国山歌的研究。对此,我谈一谈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13.
兴国山歌像一股强劲的风吹进了兴国县实验小学的校园,吹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也吹进了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们有为之一振的感觉.看看,一节节思品课里的纪实;听听,一堂堂思品课中的歌声,你不由得为其折服,为其喝彩.  相似文献   

14.
江西兴国山歌的歌唱艺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挖掘、借鉴民族民间歌唱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科学经验是声乐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江西兴国山歌为研究对象,从它的音乐特点、歌唱法及歌唱审美等层面进行研究,探讨兴国山歌唱方法上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及风土人情,切身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借助兴国山歌这个载体趣学语文,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靖安客家山歌是江西最具地方性的民族民间山歌代表之一,这种流派的山歌综合了中国黄河流域汉族民歌的传统音调和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唱腔,通过代代相传、演化,形成了如今独树一帜的靖安客家山歌.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白茆山歌集》文本为语料,对白茆山歌中的代词进行分析研究,概括白茆山歌的代词系统,探讨白茆山歌中代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8.
<正>江西兴国是客家人聚居地。由于客家本身强烈的宗族观念和长期形成的文化礼俗,也使兴国山歌具有客家语言的特点及旋律曲调,从而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其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其中“捡脚跟”与“尾驳尾”(又叫黄鳅咬尾巴),就各具特色,饶有趣味。是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客家山歌中所固有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尚有不少人把这两种形式混为一谈,认为“捡脚跟”与“尾驳尾”是一码事。其实,稍加研究就会明白,它们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可指鹿为马,亦不可张冠李戴. 通常人们都把一首山歌分为歌头。歌腹、歌尾,也正如兴国群众把人体分为“脑盖(头部)”完身(躯体)”脚(下肢)”一样。那么歌尾即相当于人体的脚,而脚跟是脚的最后一个部位。这样说来,“捡脚跟”自然就可以理解为彼此捡起对方歌尾的最后一个词或词组(亦即“脚跟”),用作自己接唱的开头句的第一个词或词组。应该说这个俗名还是取得颇为准确、形象的。而“尾驳尾”则可理解为对唱对方各自运用对方山歌的最后一句,作为自己接唱的开头一句。正象“黄鳅咬尾巴”这一俗名所形容的一样,甲方咬住乙方的尾巴(尾句),乙方又咬住甲方的尾  相似文献   

19.
兴国山歌像一股强劲的风吹进了兴国县实验小学的校园,吹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也吹进了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们有为之一振的感觉。看看,一节节思品课里的纪实;听听,一堂堂思品课中的歌声,你不由得为其折服.为其喝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潘九娘是梅山山歌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子,潘九娘的故事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杨益与潘九娘》是梅山山歌发展成熟后的一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梅山文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由它可以窥见梅山文艺,特别是梅山山歌变化发展的脉络.从梅山山歌《杨益与潘九娘》中的潘九娘形象,可以探视出梅山女性的情感特征、人文习俗与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