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合。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主和"外交思想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郭嵩焘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对于世界大势的明察,对于国际公法的了解,对于中外势力的客观对比,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抉择,共同构成一种合力,促使他的"主和"外交思想超越个人的情感而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此,不应给郭嵩焘之"主和"外交思想予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3.
王中华 《时代教育》2012,(3):181+190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第一位驻外使节。其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严守条约等。郭嵩焘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使国内外环境和谐,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自立、自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不仅促使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而且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作为晚清重要的涉外官员,其对君主的责难思想可分出使前后两个阶段作以考察.出使之前,主要体现为忧勤国事、修身治道、陶育人才、明辨是非;出使之后,主要体现为君不卑臣、君民相系、人己兼治、民气勿过.通过考察郭嵩焘君主责难思想的变化与特点,从而探求近代中西文明之间开明儒家官僚政治观念的变化,并以此反映晚清中国政治变化的过程与动向.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中国外交新理念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而不同",是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中国外交新理念,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的有机组成之一.它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许多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也不无近似.它的本质是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主张世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而相辅相成.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外交政策已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代第一位派驻西方国家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出使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著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都侧重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外交原则和中西文化观,鲜少有从其民族责任感出发分析其外交活动的。据此,文章以郭嵩焘出使前后的三件代表性事件——滇案、觐见英国女皇和夫人外交为例,展开具体探讨。在处理这些涉外事件中郭嵩焘展现了知"礼"的民族气度、识大体的民族气节和创新的民族意识,为中国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洋务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无论是在洋务思想,还是在外交思想、外交实践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近代史学研究尤其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由于各有侧重不同,评价也出现差异和分歧。偏重于他的主和外交政策及思想的,就会以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或者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会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封建士大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然而,在郭嵩焘的思想脉络里,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的洋务思想与他的以理待夷、主和通商的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的。要全面评价郭嵩焘及其思想、揭示其思想的内在矛盾特征,应对他思想中的这两个方  相似文献   

11.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任驻美公使,在长期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平等外交思想、均势外交思想、文化外交思想等.伍廷芳对晚清时期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交正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型,走入国际正轨.恭亲王奕诉作为晚清政坛中资深的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奕诉由避敌庚申之役崭露头角,与西人交涉中从开始外交思想转变,进而发出自强御侮的呐喊,最终做出开放性的外交实绩与主张,这些观念和认识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外交思想和原则,而同近代的外交观念更为贴近和契合了,进一步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晚清张佩纶提出庄子为屈原凭吊者的观点,颇为新颖奇特,发前人所未发.他先通过"考证"得出庄子为楚人的结论.进而,通过比附庄屈之文,认为庄子每作一文都直接和屈原有关,或有所劝诫,或为之鸣不平,或深痛凭吊.其实,在思想主张、处世原则等多方面,庄屈之间都存在质的差异,二者绝不可能成为惺惺相惜的诤友.张氏之论固然流于穿凿附会,但确属有感而发,其中渗透着他的出身与志向,更是对宦海沉浮的委婉诉说.张佩纶的此种言说方式,在晚清非常流行,有所不同的是张氏旨在寄托人生不幸,而非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身处晚清之际,其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同时又表现出郭嵩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强烈济世心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伤时悯民的人文关怀,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洪聿 《文教资料》2008,(13):68-70
晚清史上闪耀着曾国藩、郭嵩涛等人的名字.而郭嵩焘的政敌--刘锡鸿却令人不齿.他反对郭嵩涛西化的观点,是导致郭嵩涛从英国被召回的"元凶".本文通过对刘锡鸿这样一个人物的剖析,研究刘锡鸿会成为这样一个官场小丑和历史上的反面教材的原因,并试图从中得出一些晚清对外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呼唤中国的教育外交.谋划布局教育外交,符合国家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教育外交是以教育活动为载体谋求国家利益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形式,具有联通性、柔韧性、民生性、长效性等特点和优势,与公共外交形成良好的互补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坚持精准施策、育人惠民、适度中立、品牌运作、战略定力等策略,统筹推进中国的教育外交.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远没有把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置于突出位置.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其生物学基础,西方儿童中心论的提出具有其革命意义.虽然晚清后就不断有名士呼吁,但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儿童中心论思想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思想与实践层面的广泛认同.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将儿童中心论或儿童本位论置于重要地位,是改进我国教育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偶像"崇拜的历史.孔子作为"偶像"崇拜最顶级的人格化身,对其思想的认知异化致使中国文化发展史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偶像"崇拜个体,形成了一种强势的"偶像"崇拜的文化现象.晚清文化嬗变的基本趋势是打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形成儒学与诸子学、中学与西学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动摇了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偶像"的至尊地位;晚清文化嬗变的特质是坚持民族主义的文化精神,强化了中学在近代文化学术建构中的价值地位,导致新一轮"偶像"崇拜现象的复现.文化嬗变与"偶像"崇拜的矛盾现象是民族国家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引人反思的魅惑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