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明代大文豪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中谈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问题,他指出:“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文中多传录之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更明确的见解,他曾作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这些观点都在说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到了唐朝才开始显示“尽幻设语”“作意好奇”,才因“演进之迹甚明”而进入中国小说创作的“自觉时代”。然而,如此而言,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型问题已经真正解决?事实上,唐之前,尤其在六朝时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以今人欣赏目光去看亦不能否认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源远流长,小说观念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关于魏晋时期的小说观,自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明人胡应麟“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少宝山房笔丛》三十六)作出魏晋“非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以来,各种文学史、小说史,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只有到了唐代,自觉创作小说的时代才真正开始,而魏晋六朝并非小说创怍的自觉时代。然而,如果我们能全面考察魏晋时期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就会发现,上述结论并不准确,有重新认识魏晋小说观念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唐代已具备了令人瞩目的规模和特点。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宋人洪迈称唐代诗歌和小说并为“一代之奇”(《容斋随笔》),是很有见地的。鲁迅在评价唐代小说时也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中国小说史略》)只要我们对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作些简要分析,就不难看出鲁迅、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免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者乃在是时则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所以能成为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鲁迅先生认为主要是作者的“有意为”,这种“有意为”的主要特征,鲁迅先生在同一书中提出“大归则究在文采与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传奇小说是一种高雅文学,是唐诗的姊妹文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这"变"即是"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这个"有意为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传奇在有唐一代形成了庞大的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创作群体;二是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独特的小说美学理论;三是从文体上说,唐传奇吸收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身的完美文言小说文体。唐传奇实是唐人于诗歌之外的又一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神仙鬼怪小说,兴盛于六朝,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故事的离奇怪异而不注重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唐代,开始了“有意为小说”的时代,神仙鬼怪小说,不但内容和情节更加离奇怪异,而且着重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充分显示了唐代小说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瑰丽的想象力,便得小说进入了小说史上的成熟期,本文就唐代神仙鬼怪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及创作特色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虽然浩如烟海 ,源远流长 ,但由于先秦诸子及士大夫们对小说的鄙夷、排斥 ,认为它是小道 ,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 ,使小说处于边缘的地位 ,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观念和小说审美观念的形成。小说观念以六朝为界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神话和历史传说 ,内容由神到半神到古英雄 ,这时的小说都带有神话色彩 ;魏晋时期 ,由于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 ,加以印度佛教传入我国 ,到处“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再加上社会的动荡、战乱的频繁 ,志怪小说应运而生。晋朝由于士族名士崇尚“清谈”,有意玩弄风度、风流自赏 ,于是就出现…  相似文献   

8.
黄勇 《绥化学院学报》2003,23(4):171-172
相传孔子删《诗》 ,存“三百篇” ,后世选注诗词的学者遂多循此旧制。在“知识考古学”发达的今天看来 ,“删”只是前儒有意的误读 ,意在夸大孔子的话语权力 ,缘饰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之圣心。记得钱钟书先生曾抱怨过 ,选注古代诗词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而要选注好“三百篇”似乎更是异常艰巨的工作。汉魏六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阶段 ,而魏晋六朝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集主要有明代张溥编的《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 ,近人丁福保编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今人逮钦立编的《先秦…  相似文献   

9.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从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这一角度,阐述了二者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旨在说明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创作意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小说”,具有与西方小说大异其趣的民族特色。从形式方面看宋元之前的小说,其基本特色是小而杂,宋元以来的小说,又呈现出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在系统并存、共进、互润的物特色。从内容方法看,则体现出明确、自觉的劝善惩恶意识和志怪炫博的美学趣味。小说作的邓惩意识主要源于儒家教化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志怪炫博淖说厌量产生的原因。除了人们共有的好奇求异心理之外,还与我国古 代小说概念外延之宽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从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这一角度,阐述了二者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旨在说明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创作意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指人世,“说”指小说,即人世间的小说,亦即“志人小说”.《世说》的文体之为小说,基本上无异议.除《孙氏祠堂书目》称其为《史学传记类》外,《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百川书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家”,或直称其为“小说类”.而对其是否有意为小说,则迄今尚有存疑.鲁迅先生早在1924年,在西安讲学,指出“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似乎形成了一种定论:即是说进入了唐传奇的时代之后,才“始有意为小说”.浅见认为在无意识的朦胧状态下,居然能创作出象《世说》那样初具规模而且艺术成就极高的小说,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应该说,小说作为一种文体,自然有其渐进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不能囿于鲁迅一家之言而停滞不前.因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全在于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术成果加以发展和创新,而不能满足于停留在自己的论点和名家的结论相吻合就行了.我们一定要面对《世说》作品的本身,来探索其是否开始有意为小说.  相似文献   

13.
在推出了《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等厚重著作之后 ,吴功正又推出了 70万字的煌煌大著———《唐代美学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9年 7月版 ) ,这意味着他在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上站在“第一排”的理想又一次实现。吴功正先生十分重视美学史著作体例的独创性 ,他曾在《六朝美学史》后记里说 :“体例就是思想。”因此 ,他的著作一部一个模样 ,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充分显示出作者求新求变的“进击状态”和“弹跳状态”以及游刃于重大题材的实力和艺术。以笔者之愚见 ,文学、美学史类的书最让作者棘手的还不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其主要特点正如鲁迅所说,“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对于这个特点中的“始”及“有意”如何理解,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本作了颇有见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现在论及魏晋六朝小说时,一般笼统地指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从这些小说和魏晋六朝人对这些小说的相关论述出发,得出其时的小说观念相比汉代的小说观念也显得落后。这并不符合魏晋六朝的实际。魏晋六朝的小说观念,在沿袭了汉代小说观念的同时,相比汉代小说而言又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魏晋六朝人对小说娱乐功能和虚构手法的事实肯定,以及与之相应的魏晋六朝小说中历史叙事向小说叙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唐代牛僧孺的传奇集《玄怪录》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名著,鲁迅曾给以较高的评价。可是对于该书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则少见。文章认为《玄怪录》一书在内容上的特点是:把六朝以前的志怪小说的怪异性、荒诞性引向滑稽性和趣味性;通过怪异的描述来深刻地反映唐代的社会现实生活;另有一些颇具哲理和教育意义的作品。艺术上无论立意、构思、人物、情节的安排都比六朝的小说曲折美妙;而且敢于“示其诡设之迹”以飨读者。这无论对唐代或后代,都给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自鲁迅关于“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之说一起,论者们都认为《世说新语》就是历史的实录,但目前对此说颇有异议.异议是由下列两则故事引起的: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约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文学》第九十条 庾遭季诧谢公曰:“裴公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遵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亻隽)逸’”。谢公云:“都无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文学”一词含义演变之考证,认为,所谓“文学”即语言的艺术,其特征是形式和唯美。而分析六朝骈文的文体特点又恰好体现了文学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六朝骈文是文学本质回归的表现。同时,联系六朝士人精神状态的畸形事实,本着人的自觉是文的自觉的前提的理论认识,本文认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三十年代着力表彰六朝文,并将佛经翻译纳入其内,有意疏通这两者的因缘。这不同于以文白的更迭来结构译经史的思路,他从佛经骈散杂糅的角度进入,试图将文体新变的可能限制在传统文章的畛域内,以显示文、言分合之外,“文”(而非“文学”)的内部逻辑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域外小说集》所代表的周氏兄弟早年的文言译作,据周作人追述,正是取法于六朝的译经文体。这种骈散相间的文体,与其直译乃至硬译的主张如何可能在文本中共存,却有待于深入到原文与译本之间逐字、逐句地探讨。本文将小说当作文章来解析,内涵着一个判断:所谓“域外小说”还是作为文章——不是关系群治的经世之文,而是执著于艺术之境的“醇文”——来经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