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郭沫若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日友好使者。他的一生,为中日友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为恢复中日邦交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第一部分,概括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的特点。第二部分对郭沫若发展中日友好的思想作了整理和归纳。第三部分对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作了研究和整理,并分别就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在上述领域郭沫若对日本文化,科技的介绍作了研究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史料证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通过高中历史的中日关系史教学,分析了史料证实在中日关系史教学中的作用,阐述了史料证实在中日关系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内容主要说明了中日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日本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随着近年来中日两方在商务活动中的贸易摩擦不断地增加,更说明了中日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深远。文章主要分析了中日文化在等级观念、礼仪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并阐明了这些差异对中日双方在商务谈判等跨文化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进程,廖承志作为中国政府对日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在发展中日友好和推动两国关系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上同时发展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同时,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日本对华友好人士长期努力的结果,其中,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贡献尤为突出。池田大作创办创价大学,成立公明党,关键时刻发表了“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为日本朝野指明了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廖承志、池田大作依然为中日友好事业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在中日育儿专家合作、交流近十年的基础上,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中日育儿研究会和日中育儿研究会于1997年10月29~11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中日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有中日儿童教育的专家、学者,还有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期间,进行了专题报告、小组讨论和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在中日育儿专家合作、交流近十年的基础上,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中日育儿研究会和日中育儿研究会于1997年10月29~11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中日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有中日儿童教育的专家、学者,还有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期间,进行了专题报告、小组讨论和参观访问,大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具体体现在文化误读里。本文阐述了中日之间的文化误读的具体表现,就此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改善中日之间的文化误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杨明 《文教资料》2005,(36):109-111
在对日营销的过程中,广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各有其相异的特点,所以在对日广告中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往往也在所难免,本文从分析日本文化入手,分别从四个方面探讨对日广告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阐述对日广告传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在友好往来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人民也将自己的风俗习惯带到、或教给了对方国家的人民。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既有各自独特之处,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本文拟以色彩和数字为中心,举例分析说明中日两国风俗习惯在这两方面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和学习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中日"手"语义的基础上,调查了中日"手"惯用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范畴,并结合实例对比了中日近似的"手"惯用语。分析结果表明,汉语"手"惯用语多由三个字组成,结构上动宾式较多;日语"手(て)"惯用语绝大部分为动词型惯用语。在语义范畴上,中日"手"惯用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分析了日语惯用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日经贸关系不仅影响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经贸合作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本文在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东海争端表面上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两条规定在东海的实施之争,背后则是日本对这一地区的领土、能源、资源的觊觑。在中日东海争端中,日本的新旧海权观和海洋战略交替作用,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安全。中日两国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东海为中日两国实现合作双赢提供了一个天然良机,而能源合作是中日两国扩大合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日文化发展历程中占具重要地位。通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数字在中日文化中产生了相似与相异的意义。中日两国在数字喜忌方面异同的背后,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5.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是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文章从剖析中日同形词形成原因出发,从成因和含义两个方面分别对中日同形词的类型进行界定,最后针对中日同形词在日语教学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四个政治文件各具特色,在中日关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日联合声明》翻开了中日关系新的一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奠定了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中日联合宣言》指明了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新《联合声明》对中日关系作了新的定位。今年恰逢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的历史证明,中日双方只有共同遵守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中日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9-11世纪,中日交往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双方交往重心逐渐从官方转向民间。两国官方的交往,自公元847年最后一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到明万历年间册封丰臣秀吉,整整停滞了几个世纪,但作为一衣带水的友邻国家,双方非官方的交流一直未有停歇。官方交往无法复兴,中日各自的新变化、新信息只能通过民间交往的渠道深入到各个阶层,这也使中日交往的重心从官方转移到民间,中日交往的动因从政治转变为经济文化,其中最显著、最具体的变化就体现在中日交往人群上。文中分析了9-11世纪中日交往方式的转变以及中日民间交往的特征,从僧侣、商人、工匠等多个民间领域拼凑出中日民间交往的巨大关系网络,深入探索在中日漫长的交往进程中,民间交流对于官方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周恩来以远大的战略眼光看待中日关系,在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从民间贸易入手,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民促官”、“以经济推动政治”的格局。当日本政界出现变化时,周恩来抓住历史契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积极主动姿态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了有力的推动,奠定了中日友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