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的续书为古今中外之最。续作产生早,续作数量多,续作学术化,是其三大特点。近期刘心武温皓然等人的最新续本。反映出新世纪对红楼梦续书的要求是,既不违背已有的主流红学研究成果,又能够续出时代意义,续出主体精神。可以概括为:“立足红学,忠实内心,施展才艺,面向时代。”  相似文献   

2.
高鹗的《红楼梦续》和温皓然的《红楼梦续》都是曹雪芹《红楼梦》的续书.虽然两本续书都展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但是从主题解读接受、人物发展结局和叙事艺术手法三个层面进行细致比较分析,还是可以发现两本续书在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性别以及阅历有关.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反清悼明”之说,前文从汉人与满人、明朝与清朝、汉家天子与满洲皇帝、华夏与夷狄四个方面作了考论,初步建立起一个系统。其中许多观点尚需展开,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亦有待整理。故写此文以为续。 一 “红楼之梦”十七年 以小说面目出现的《红楼梦》,却有自己的“年表”,这一点已为脂砚先生指出;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一书中,曾专设“红楼纪历”一章,对前八  相似文献   

4.
张胜利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09-113,129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6.
清代红楼续书无法与原著相比,但却是考察清代《红楼梦》读者接受状况的重要资料。在这些续书中,清代读者固守着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透过这些续书及其序跋,我们无疑能感受到旧时代的人们在面对《红楼梦》时心灵活动的轨迹,并了解到他们的文化情趣及他们在文学接受观念上的固执和保守。  相似文献   

7.
张云新著《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一书引入"经典"与"非经典"这一对概念,对于《红楼梦》与其续书的关系进行了准确定位,又进一步阐述了非经典作品阅读与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以"啃酸果的精神"对《红楼梦》续书做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其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与方法多有突破和创新,为《红楼梦》续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8.
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红楼梦》自问世后,续书作品就不断涌现,并且终清之世而不绝。到了民国,这股续书之风依旧盛行,而且出现了很多续书研究的专著。从文学批评理论着手,综合分析《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态势,可以找出众多《红楼梦》续书之间的共性以及续书背后所隐藏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香化"特色。红楼女性生命、生活的诸多方面,或以"香"字形容,或与"香"有关。"香化"现象旨在彰显红楼女性的光彩,张扬她们的审美情趣,从中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红楼梦》继承古典文学的女性形象"香化"传统,并将其发挥到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1.
《红楼评梦》是清代诸联一部重要的红学著作,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诸联的红学思想。此书不仅对曹雪芹的才学和《红楼梦》的成就评价颇高,而且对《红楼梦》的思想意义、悲剧价值、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艺术方法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同时还探讨了《红楼梦》对前代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其中有很多观点对于当今红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白话长篇小说,她的伟大贡献不仅在文学方面,在语言上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她历来被认为是典范的白话文作品之一,她的不少语法格式今天的现代汉语还奉为圭臬。王力先生曾以《红楼梦》中的语言为样本,写了著名的《中国现代语法》。《红楼梦》是一座丰富的语言矿藏,至今还远未被开发完毕。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的《红楼梦》使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达到了颠峰。小说在付梓出版后不久,就出现了名为《后红楼梦》的续书,紧接着,文人、小说家纷纷仿效,续书作品不断涌现,在乾、嘉时期达到高潮,并且终清之世而不绝。到了民国以及近代,这股续书之风依旧炽热,而且出来了很多续书研究的专著。文章试对19世纪《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态势作综合分析,试图通过这些研究理论找出众多《红楼梦》续书之间的共性以及续书背后所隐藏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邵欣荣 《考试周刊》2014,(81):19-19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纯粹诗人气质的红楼女儿。她集天地山川之精华,以诗歌为心,以还泪为魂,演绎了唯悲唯美的人生。她承载着曹雪芹悲剧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5.
绛珠之泪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风,是风翻开了《红楼梦》;泪,是泪滋润了《红楼梦》。那涟涟的泪水,好凝重,好凝重,是深情而又绝望的绛珠仙子之泪。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何止是诗歌,曹君泪洒红楼,这《红楼梦》不知倾注了曹君多少的泪水,不知承载了绛珠多少的眼泪。千年前,她说过“: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千年后,她带着“水…  相似文献   

16.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林黛玉的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率真而稍显尖刻,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所不能及的。从对《红楼梦》语言的整体风格进行论述,引入对林黛玉语言特点的分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林黛玉和"红楼"其它女性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突显出黛玉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周汝昌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对高鹗的辱骂和文革后不久撰写的《〈红楼梦〉"全璧"的背后》诬陷高鹗,全部越过了学术的界限。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是为自己的龙门红学"湘云嫁宝玉"扫清道路。将周汝昌与高鹗的红学观加以比较,在神瑛侍者、顽石与转世贾宝玉的仙凡关系上,在对"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理解上,周汝昌远离曹雪芹,而高鹗接近曹雪芹。在对曹雪芹《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的理解上,高鹗续书比较成功地描写了这个悲剧,周汝昌却改悲剧为喜剧。对宝玉"情极之毒"这个性格特点,高鹗续书基本写出来了,周汝昌则完全背离了这个特点。对社会上流传的"湘云嫁宝玉"的本子,高鹗、周汝昌两人鉴别真假的水平也有霄壤之别。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运用符号学的翻译原则,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现行英译名进行对比分析。中文"红"及"红楼"含义丰富,其蕴含意义与英文"red"有很大差异甚至相冲突,因此A D ream in Red M ansions等译名不正确;《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故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目前唯一正确的英译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