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古代楚辞文化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揭示/掩匿”的二元性倾向.从文化分类学的角度.可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划归为不同的文化范型.因此以中原文化的价值判断阐释楚文化,必然会产生上述的二元性倾向.它表现为意象与运作、行为与结果、还原与掩匿等一系列自相冲突的矛盾现象.这种二元性倾向是造成楚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破译,楚辞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解释的真正原因.正确的古代楚辞文化阐释思维路向应是:阐释者放弃与阐释对象相异的文化立场.返回到诞生楚辞诗风的楚地域文化的视角.并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逐一揭示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揭示/掩匿”的二元性倾向。本文从文化分类的角度,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划归不同的文化范型,从而指出以中原文化的价值判断阐释楚文化,必然产生上述二元性倾向,它表现为意向与运作、行为与结果、还原与掩匿等一系列自相冲突的矛盾现象。文章进而指出,这种二元性倾向是造成楚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破译、楚辞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确解的真正原因。由此文章提出正确的思维路向:阐释者放弃与阐释对象相异的文化立场,返回到诞生楚辞诗风的楚地域文化的视角,并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逐一揭示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揭示/(木奄)匿”的二元性倾向。本文从文化分类的角度,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划归不同的文化范型,从而指出以中原文化的价值判断阐释楚文化,必然产生上述二元性倾向,它表现为意向与运作、行为与结果、还原与(木奄)匿等一系列自相冲突的矛盾现象。文章进而指出,这种二元性倾向是造成楚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破译,楚辞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确解的真正原因。由此文章提出正确的思维路向,阐释者放弃与阐释对象相异的文化立场,返回到诞生楚辞诗风的地域文化的视角,并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逐一揭示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楚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写甚多,而据《周礼》"马八尺以上为龙"等文献所载,是龙也即马。而楚辞除多次写到龙与马以外,其中又比较多的写到玉虬、白螭等,玉虬、白螭也即事实上之白马。而据《礼记》"殷人白马黑首"及甲骨卜辞"白马"频出等传世与出土文献所载,殷人对于马特别是白马尤其重视。而楚辞的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楚辞与殷商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屈原与楚辞在文化上的多样性,凡此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屈原及其楚辞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楚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文化意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阐释"归化"与"异化"的背景与定义入手,指出楚辞中的部分文化意象,并运用两大翻译策略分析了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最后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历来有关楚辞的浪漫主义界说是偏颇和不准确的。楚辞文本虽存在由民俗文化向个体创造性表现跨越的倾向,但仍未超越原始宗教民俗的统驭性界限,其意象符码仅仅是巫风文化的同一性表征和播散,其所体现的中心倾向仍是一种文化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着重探讨楚国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本文提出,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也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王士稹在其诗学中虽然没有系统研究过楚辞,但在赞扬楚辞作家、探讨楚辞源流、运用楚辞尺度、推崇楚辞价值等方面皆有高见。与此同时,他在其诗歌中不时地怀念楚辞作家、引用楚辞题目、融汇楚辞字句、品评楚辞题画以及模拟楚辞咏物,表现出对楚辞的多角度、多侧面的接受,从而使其诗歌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楚辞在1392至1910的朝鲜时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朝鲜文人在书目、序论和诗话等文献中表达他们对楚辞的看法,体现了这一时期东国文人的楚辞观.而这些异域材料无论是在楚辞学史上,还是在汉文化圈内,都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关于《离骚》总的观点为:《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仙真人体的寓言诗或歌舞剧,并以此解诂《离骚》。这一观点是受了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离骚是仙真人诗”的启发,但青出于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闻一多对《离骚》作这样的理解,与其神秘主义气质、浪漫主义性情、艺术观、宗教观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代骚体赋中儒学意蕴浓厚,推动了骚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违背楚辞本身重自由抒情和摹写的特质,而陷入文体僵化的局面;魏晋骚体赋由汉代的重讽谏劝教原则向重抒情、个性和生活化等方面转变,儒家经典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周易》与楚辞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  相似文献   

17.
江淹对《楚辞》的学习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楚辞》语言;二是学习《楚辞》结构;三是学习《楚辞》艺术手法。江淹模拟《楚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江淹长于拟古,喜欢拟古;二是汉魏以来有模拟《楚辞》的传统;三是江淹的身世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关于二者的承继关系,历来聚讼纷纭。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楚国及《楚辞》代表作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涵咏文本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史载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到战国秦汉年间,皋陶文化逐渐形成.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皋陶的身份经历了华夏英雄祖先之一、儒家化及神化的演变.此间,主要生活于皖西境内的群舒,曾十分活跃,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曾形成一定的影响.战国晚期,楚都寿春18年,寿春成为晚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寿县被认为是楚文化考古研究的起点,寿县境内发现的楚国晚期铜器,是最早被认识和受到注目的出土楚器.  相似文献   

20.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