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事不易,译诗尤难。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在简要评述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中国古诗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读,提出古诗英译时应遵循对等原则,着重探讨如何在音、形、意等方面达到对等,进一步证明中国古诗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沈潇 《海外英语》2014,(7):127-128
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中医语言中的独特语言现象导致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产生诸多"文化空白地带"。该文以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为背景,分析形式空白产生的必然性。针对这些空缺,提出了音译,淡化修辞以及省略不译等方法,旨在促进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的最大化对等。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体物象的运用是诗人达到其以诗传情之目的所常用之手段。由于意象所蕴含之民族独特性,或许目的语中存在其对应物,然则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其真正对等。本文着重援引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些译例对古诗英译中就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探讨,以期对文学翻译初习和爱好者有所启示思考并予以共勉。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的几首古诗英译作品为例,说明创译虽然是作为汉诗英译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如果译者背离了古诗原义而随意加以主观创造,译文就有可能存在误译。因此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还是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8.
张祺 《双语学习》2007,(11M):181-182,184
“格式塔”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一门重要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中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中国古诗的英译也有较强的指导性。本文试以几个古诗英译的译本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和“闭合性”原则更好的将中国古诗译入英语。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族民歌体裁多样,语言丰富,其英译不仅要达到功能对等,更应尽可能实现认知对等,以向受众传达壮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传播好壮族声音.文章从认知对等角度分析"以歌译歌"原则下开展的壮族民歌英译,指出在兼顾语言意义与韵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英译方法,可以实现源语民歌与译入语的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魅力独特,文字凝练,韵律严谨,且随意赋形,灵动多变,其英译工作就显得十分困难。辜正坤教授的"诗歌鉴赏五象美论"从鉴赏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视象美、音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味象美,对中国古诗英译具有指导意义。以《登鹳雀楼》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和地名的翻译问题。通过对《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中一些英译古诗的分析,阐述在古诗英译时如何利用许渊冲提出的“三化”理论即等化、浅化和深化方法处理人名和地名这些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2.
刘艳芳 《林区教学》2008,(9):100-102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是我国的文化珍品。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跨越时间和空间造成的文化障碍,在目的语中再现原作的文化精神和美感。  相似文献   

14.
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字的误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误读等方面。尽管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象,然而,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在西方重塑中国民族形象方面的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相似文献   

16.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下中译外与外译中的不对等状况,本文分析了中译英时中国文化处理的错误,流失、隐形、彰显与创新等若干情形,研究了目前造成中国文化外译时主要形式隐形和流失的原因,通过探讨《好逑传》等篇章的翻译方法意图寻求中国文化传播与彰显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引证与分析,从心理介入、练词、翻译框架等方面比较古诗英译、禅宗美学与意象意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探讨禅宗美学对古汉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的重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