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华真经直音》上承《经典释文》,全书主要采用直音法给《庄子》(即《南华真经》)的文字作注,另辅以反切和标注四声等方式注音,是一本主要采取直音法注音的道典音书。全书注字简明,浅近易读,在语音研究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代语音在汉语语音演变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向近代语音系统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研究宋代语音大多以韵书、韵图为材料,宋人的音释同样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发掘出许多反映宋人实际语音的字音资料。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等著作中有许多音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考察宋代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3.
《南华真经》简介道教《南华真经》为庄子等所著,其既是一部深含哲理的杰作,也是散文史上的奇迹。《汉书》中记载  相似文献   

4.
近世流传的《庄子》文本,主要依据的是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而《庄子集释》又依据清光绪十年甲中黎庶昌刻《古逸丛书》覆宋本《南华真经注疏》。覆宋本《南华真经注疏》又据日本赐芦文库所藏南宋残本(今藏静嘉堂文库),及日本万治坊刻本《庄子注疏》三十三卷,参校《正统道藏》本《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重刻而成,因《丛书》所据多为宋元旧本,且刻印精美,影响深远,然而此书讹误实多,影响恶劣,贻害至今而仍未得到彻底纠正,故不得不详加校勘,以绳愆纠缪。  相似文献   

5.
《汉书》颜氏直音释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颜师古《汉书注》除了用反切注音以外,还大量使用直音注音。《汉书》颜氏直音是颜氏注音实践的组成部分,是研究颜氏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为使颜氏直音能在颜氏音系研究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本文对颜氏直音体例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敦煌残卷《南华真经》、《庄子》及宋以后之流传本作比较研究。首先介绍敦煌卷子的残存情况,在此基础上就敦煌残卷的避讳实际,推断《庄子》称经当在唐初,借以驳正通常认为是玄宗时期的说法。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将敦煌残卷与宋本对勘,举例说明残卷优于宋本,今通行本《庄子》文字上的扞格不通、费解处,多起源于宋本之误。以此证明敦煌残卷《南华真经》有较高之较勘价值。本文部分内容曾在1994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以道藏举要之南华真经为底本,与世德堂本对校,对《庄子·山木》一篇进行校勘,并对文中五处文本及释义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期对《庄子》作更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刘辰翁是最早以评点形式评论庄子的学者,其所著《南华真经点校》从“画”、“味”、“奇”等审美范,畴对庄子文学性进行了欣赏,别开生面,在庄子散文评点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徒然草》第七段所表达的“物之哀”具有特殊性,它基于对自然和人世间无常的赞美。兼好法师在表达“物之哀”这一理念中,援引了《庄子》中的相关语句。通过比较《庄子》与其注释书《南华真经注疏》的异同,论证《徒然草》第七段中的“物之哀”与庄子思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九经直音》(下文简称《直音》)是一部音注书目。书中有一些反映"浊音清化"现象的条目,前贤据此推断该书所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已经完成。对《直音》条目作全面考察,认为书中的确存在浊音清化的痕迹,但只有并、奉、从、邪四母清化程度比较高。总体来看,《直音》中大部分浊音未清化。  相似文献   

11.
《道藏》本《通玄真经》的释音有着很高的语料价值。藏本、宋本、铁华馆丛书本三个版本虽略有出入,实出同源。唐徐灵府《通玄真经》音注内容具有多样性特点。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在音注方式上是对徐注的继承和改作,明显地带有自身的特点,但又非囿于吴地方音,反映了宋元时期以通语作注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北宋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是有宋一代一部重要的小学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继《经典释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音义著作。自宋迄清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肯定和重视。前一至六卷汇录了1100多个异读字头的2600多条音义资料,蕴含着丰富的直音、反切、词义、音变构词等语言研究资料,是研究先秦与汉魏六朝时期文献语言的语音、词义和音变构词法等的资料宝库,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语言本体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真经集解》是南宋道士董思靖辑录前人《老子》注解之作。经文的音释内容在承袭陆德明《老子音义》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其变动部分或是注音形式的更换,或是因对经文的理解不同而改变了陆书的注音,展现出作者自己的抉择。此外也有不见于陆书的全新注音。这些内容显示出音义体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列举了从明代云南地方志中查找到的架阁库 ,从这些架阁库可知 ,明王朝并非在洪武二十四年以后才在地方上设置了架阁库 ,事实上是明王朝一建立 ,就广建架阁库 ,接着又讨论了明代地方架阁库的数量问题 ,纠正了以往的观点。并认为元明清时期虽然都沿袭了宋代的架阁库制度 ,但其程度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南朝刘宋时代的地记《永嘉记》,今早已亡佚,唐宋类书屡见征引。但关于其书作者,学界看法不一。文章经考证提出:《永嘉记》的作者是郑缉之,并非谢灵运。《太平寰宇记》或误题谢灵运《名山记》作《永嘉记》。郑缉之所作《永嘉记》在北宋前期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  相似文献   

16.
<国语补音>是宋人宋庠在前人音注的基础上补充增益而成.宋庠认为前人所注旧音简陋,所以根据经典音注与时音增加了新的音注,但同时保留了旧音.通过对<国语补音>旧音反切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在剥离出假性音切的基础上用反切比较法分析发现,旧音的反切用字与<切韵>系韵书有很大差别,声母和韵母也呈现出不同于<广韵>的特点,其音注反映了宋以前甚至唐以前的语音现象,有一定的价值.探求旧音所体现的语音现象,会确定旧音产生的时代,同时为中古音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习家池大约于元中前期迁建于阎家冲山谷西端的白马泉源旁的今址,可能因迁建的习家池规模太小,工程质量太差,民族矛盾的影响而失去记载,至明代正德年间始有重修记载,经明代两修、清代三修才形成今天的格局和规模,其格局、内容等方面和汉宋时的习家池有很大的不同,规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8.
明《道藏》收录有宋史崧《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版本及珍贵的历史语料两个方面。此书今存版本众多,但根据藏本的卷目分合情况及避讳用字推断,当是源出宋本。此编音注类型丰富,继承了六朝音义书的特点,或单纯为疑难字标音,或据字形、读音、词义相关联的原则以音读传递训诂内容。音释中反映出的语音现象显示,作者是以方音入注,既有符合通语演变的一面,也带有个人方言的特征,从而为考察宋代汉语语音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唐书释音》产生于北宋年间,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语音现象有所体现,是研究历史语音的重要资料。通过文献考证和现代方言的比较,对《唐书释音》韵母系统的特殊音注进行详尽研究,得出其表现的语音接触大多反映宋代江西方音特征,并由此获得许多宋代江西方音的语音表现,如:蟹摄灰、哈混注;一、三等之间的混注;-n、-η、-m尾混注;部分跨摄入声韵混注;阴声韵与入声韵混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