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逍然 《青年记者》2023,(24):71-73
直播作为社交媒体内容呈现手段和实时互动工具,成为互联网“女性书写”寻求话语空间的途径。本文结合案例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入节目制作流程,对节目文本进行话语分析,讨论女性直播节目如何建构女性主体和女性话语体系,力图消解性别对立,激发群体认同。研究认为,网络生态依旧处于男性权力凝视之下,被受众导向所影响,面临资本等多重压力。  相似文献   

2.
漫长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生成了一个女性长期以依附性姿态和第二性身份存于社会之中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对女性他者身份的建构,使其以与男性相对的否定性特质成为柔弱、被动、无攻击性和非理性的象征,并在现代化公/私二元结构的社会空间变迁中被桎梏于相较于男性而言社会价值较低的私人领域,导致妇女在公共领域的“隐形”与“失声”。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爆炸时代,话语竞争的力量渠道变得多元且复杂,许多新兴的发声渠道和平台开始为性别平等的话语建构带来了新的助力和挑战。脱口秀节目的逐渐走红,为不少女性提供了自我言说的舞台,使女性一定程度上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能发声的主体”,在幽默、讽刺、娱乐外衣的掩护下,得以“挑衅”父权制话语系统,并由此开拓出一个包容“不驯的”女性话语的表达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脱口秀为女性言说提供了机遇,但也为之带来了新的挑战,女性在借助脱口秀节目平台发声时对男性的冒犯所激发的争议,使得女性使用“冒犯的艺术”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受到了质疑,乃至以“性别”进行言说或赋话语以性别属性本身也成为可疑的立场。本文在梳理脱口秀中的女性言说的基础上,力图思考拓宽女性话语空间的更正向的方式,反思互联网时代,在资本大潮之下,性别言说的可能和必然。  相似文献   

3.
赵绮娣 《新闻界》2009,(1):69-70,147
本文在考察博客网女性博客样本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博客的传播特性,以多维视野分析了博客如何使女性话语空间得到拓展;同时从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技术、传播效果等方面探讨了限制女性博客话语表达的不利因素,为女性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女性媒体在国内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女性群体中形成较大影响力,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媒体力量.然而,绝大部分女性媒体仍处于政治宣传喉舌或市场消费主导的两个极端,在社会性别立场上存在种种缺失.《东方女性周刊》以其鲜明的女性新闻议题设置、崭新的社会性别国际视野、严肃的女性启蒙主义思想,尝试了一种以女性媒体构造性别话语空间的可能性,对当下女性媒体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引言自17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报刊逐渐兴起并成为建构社会话语空间的重要手段.文学期刊结合了文学的虚构性与日常新闻报道的现时性,语言相对浅显,利用商业化的手段发行,同时价格低廉,传播广泛,并成为新兴公共领域——咖啡馆、俱乐部里热议话题的来源,因而在社会话语空间中县有相当的影响力.文学期刊与英国社会结构、文化秩序的变迁密切相关,它在发展中与女性读者结下不解之缘,它对性别角色和女性相关话题的探讨在无形中重新调整和塑造着社会对于身份和性别的理解和观念.  相似文献   

6.
赵瑞华 《大观周刊》2011,(49):143-143
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和优秀作品,她们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化结构和话语背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人生,书写女性生活以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对社会各方面生活的感受。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80年代末后的女性文学较其之前的女性作品有了很大突破,表现为对个人话语和审美空间的顽强坚守与拓进,作品中的女性个体意识有所增强,创作领域有所扩大,特别是大量运用与传统写作不同的表现手法及创作倾向,如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等。女性文学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共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苏柯 《新闻知识》2007,(3):36-37
女性话语指的是以女性的立场关注女性的存在和发展的话语,许多人称之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叛力量。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由于其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之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候是重叠的),因此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女性话语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以一种有别于  相似文献   

8.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在以传媒进行社会沟通的时代,互联网女性频道的开展增加了女性空间,通过女性频道,女性对男性及整个社会历史开启一扇窗户来展现自我,实现了女性的身份认同,有利于女性"公众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但作为传播媒介平台的女性频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问题,如何增强女性频道的竞争力和媒介责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经过三十年发展,部分描绘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图景,在男性话语世界中为女性争得部分话语权,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女性传统美德的过分宣扬,强化了刻板印象;报道领域的狭窄性,多局限于私人领域;女性总体上仍是处于"被看"的"第二性"位置等问题。总体说来,我国女性期刊的女性意识只是形象"出场"阶段,而精神却并未真正"在场"。未来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应注意在意识建构上提升编辑的女性主体意识;在题材建构上报道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奋斗与成果;在情感建构上注重多样化的情感展现。  相似文献   

11.
核心阅读:女性在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中所占比重和重要性愈发提升,不论从用户规模、使用程度还是消费能力来看,移动互联网女性应用服务市场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近年来,专门针对女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迅速发展壮大,如何吸引女性用户、抓住女性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优化用户群体结构的战略路线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视女性受众在收视习惯上与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依旧潜伏着男女并未真正实现平等和女性在精神领域依旧存在被压迫和被歧视的社会现实,本文对这些现象和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传统媒体的话语空间面临“收窄”,都市报应在话语体系、媒体定位、平台升级等三方面加快转型,才能求变图存,再次迎来新时代的辉煌. 经过20年的发展,都市报已经成为与党报、新媒体“三足鼎立”的主流媒体.到了现在新的时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媒体都在转型.今天的中国都市报,又重新面临着“话语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9):36-43
互联网诞生至今,网络上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福柯"话语控制理论"为研究出发点,以我国已有互联网制度为权力的体现,考察政府对于网络话语实践的规制现状。同时,结合人类媒介发展规律与亨廷顿的"新权威主义"理论,本文提出在未来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权力规制话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对此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7.
自江苏卫视推出《非诚勿扰》之后,电视相亲节目以其宏大新颖的交友形式,丰富尖锐的话题指向,重新带动了相亲节目的热潮,也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议论,引发了诸多争议性话题。而其颠覆传统相亲形式的节目形态,一反大众传媒的男性主宰视角,将女性、女性话语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当女性话语以这样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出现在大众传媒时,这意味着女性话语的胜利,还是又一次男性主宰媒体霸权的别样显现?  相似文献   

18.
当前,女性报刊的软性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女性的阅读空间,但与时政、经济等硬性信息的隔绝使女性报刊面临媒介生态失衡,<中国妇女报·经济女性>周刊(以下简称<经济女性>)是全国唯一一份以女性企业家和经理人为读者的女性高端周刊,<经济女性>周刊的出现为改变这种失衡带来了矫正力量.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新闻的底色或核心内容是彰显和维护女性权益,而非单纯的宏大叙事话语的载体、传统道德的传输工具或互联网调性的载体.女性权益报道需要框架转换,正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向社会传递女性权益必受保护的信念,破除社会上的性别对立,坚守社会性别平等,并彰显女性维权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王菲 《今传媒》2013,(10):87-88
通过对《悦己SELF》两部微电影宣传片的解读来分析微电影中以及《悦己SELF》杂志做为代表性的女性媒介所传播的女性观念与性别文化,以此来探寻女性媒介的发展,建构女性的话语权争取更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