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媒体,其白话文为了解下层民众的戒缠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大公报》在劝戒缠足的宣传中,报馆、官府、受众三者互动,痛陈缠足之害,消除心理顾虑,展示戒缠足效果,在引导天津及周围地区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推动了近代中国反缠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1840-1919)妇女解放思想是以戒缠足和兴女学为核心内容的。那么,在这个历史阶段中,首先提出这样的妇女解放主张的究竟是哪派人?有学者认为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其实,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很有限度的,并未达到近代思想的深度。而活跃在19世纪70至90年代的早期维新派,吸收西方男女平等思想,批判旧中国有关妇女的种种恶俗,大力提倡戒缠足、兴女学等主张,与太平天国的提法有本质的不同,而与戊戌维新时期及以后的近代知识分子所提出的妇女解放思想完全一致,因而,我们认为,最初提出具有近代意义的妇女解放主张的是早期维新派。  相似文献   

3.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段维新派在进行社会变革的同时,十分重视妇女的解放,并把妇女解放作为资产阶段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倡导男女平等、反对缠足、主张婚姻自由、婚式从简、倡导晚婚晚育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张促进了妇女的觉醒,从政治上,思想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他们创办女子不缠足组织和兴办女学的社会实践,从行动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妇女不缠足组织的和觉醒了的新型妇女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揭开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帷幕,并为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代"反缠足"运动逐步兴起,成为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公报从阐明缠足的非正统性和不合理性、"官为提倡"和民间推动相结合、大兴女学成立放足会以及树立新型婚姻观念等方面入手,推动了"反缠足"运动的进行,对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渗透,实现“为基督征服世界”目标的重要工具.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开展了戒缠足、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和建团体等有关妇女的社会改良活动,这主要是为他们的传教开辟道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妇女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渗透,实现“为基督征服世界”目标的重要工具。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开展了戒缠足、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和建团体等有关妇女的社会改良活动,这主要是为他们的传教开辟道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妇女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一、妇女观的衍变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观念的糟粕在近代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近代中国人对封建社会妇女陋俗文化观的批判与否定,直至部分被抛弃;与此同时,进步的女性文化观被传播和高扬,以致在中国人心目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确认。实际上,乃是以缠足观、自立现、女学观、贤妻良母观为内容的一系列女性文化观念的新变化。(-)缠足现维新时期的康有为极力反对缠足,其妻女也不缠足,他指出缠足除了使中国成国际的笑柄外,也是使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种弱而国必弱,妇女因缠足而弱种,则国家之颓败是可想而知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为民富强之…  相似文献   

8.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丑陋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缠足陋俗一开始就受到古代一些开明仁人的抨击和批判,但收效不大,作为不缠足运动却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一运动前后经历了萌生、发展和扩展三个阶段,历尽艰苦,终于使缠足陋俗得以根除。  相似文献   

9.
来华传教士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的放足运动。他们利用大众传媒抨击缠足陋习,剖析缠足之害。依靠宣传攻势动摇传统观念和舆论导向,并在全社会发起反缠足运动,倡导放足新风;教会女校率先实施放足运动,教会女生适逢其会,充当了中国近代放足运动的先行者,女校的实践具有开拓性意义;天足会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反缠足组织,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形成网络,成为清末在中国倡行放足运动的主要力量,正是他们的艰苦工作最终将放足运动推向整个社会。传教士在中国的这些活动,在主观上体现了基督教义的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客观上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步和社会演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戊戌时期,维新派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借助报刊媒介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报》,围绕废缠足、兴女学这两大主题,刊载系列文章进行舆论引导,并在实践中支持湖南不缠足会和女子学堂的创办。《湘报》凭借其较大的发行量,扩大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范围,在当时湖南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湘报》关于妇女解放话语的构建亦具有政治化和男性化两个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的形成,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恕考察了所处时代中的妇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妇女解放思想。他的著作涉及了男女婚姻自由、女子缠足、兴办女学、严禁娼妓以及封建社会中对男女道德评价的二重标准等问题。他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不合理性,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的生活经历促成了他对妇女问题的思考。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和当时的维新派一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了女子意识的觉醒。虽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他妇女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容闳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他投身于救国强国运动中 ,积极主张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其设备 ,倡导普及教育、出国留学 ,一开中国新风 ,在科教兴国方面可谓远见卓识 ,有着跨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科教兴国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女性权利思想有一个由女学到女权的建构过程,该过程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时局变化相终始。他的反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都是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解读梁女权思想之意义,要将其置于晚清视野之下。还须看到,梁的女性权利思想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也有切合之处。  相似文献   

14.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诗人。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拥有西学背景的他大力倡导的"文教中华"和"通才教育",极力主张中西会通的翻译观,这些教育思想在其长期的大学教学实践及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证检验,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里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学革命,号召民众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他成功的回到历史为白话文学寻找到可靠依据,并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以此为参照,领导新时期文学革命.通过对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梳理,胡适推演出白话文实为文学正宗的结论.白话文地位的确立无疑有助于文学的自然发展,也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方法,促使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同时也是教育家的卢作孚,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培养职工现代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其职工教育的出发点,实行“全员训练”和“全面训练”是其职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重视以“民生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职工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些思想对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程天放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程天放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提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教育主张,如重视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强调教育应该与生产相结合;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军事训练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的国民等。因此,深入研究程天放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比作"洪水",他意识到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流弊,主张对其进行必要的"疏导"。蔡元培极力推动发展科学事业,但对当时运动中占主流的科学主义却持有异议;他倡导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但主张对西方文化的引介要全面;他是解构经学意识形态的倡始者,但却不是简单地否定旧文化;他始终把文化发展当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主张在救亡与启蒙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洪水论"蕴含着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体现了一位成熟思想家的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秉德先生在教育学的很多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创立了教学的"七要素说",建构了完整的教学论学科体系。他认为教学论的研究要特别重视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他提出了构建语文教育学的构想。他认为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必须区分不同情况。李先生对教育无限热爱的情怀,对学习永不懈怠的追求,对学术深入研究的执着,对学生严慈相济的关爱,对人生老实做为的信念都给我们以深长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盛世危言》有许多关于教育的精辟见解。他将改革教育制度看作民族自强的重要途径,主张仿照西方广设新式学校并教授西学,以培养人才、复兴中华。他为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做了大量具体实际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