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汪波  姜兰 《湖北教育》2005,(11):44-46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指出,要充分认识列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的密切性.“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运用语言的工拙利钝.不完全取决于基本功是否扎实,还受到生活需要的迫切性及激情所左右.只有立足于生活的语文教育,才能实现扎扎实实和生动活泼的语文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很赞赏薛法根老师的一句话:“生活有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字词,语言的基本材料。貌似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它犹如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课文通道的金钥匙。学习语文,没有对字词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就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引领孩子“沉入语文的感性世界”.让词语“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学生“人乎其中”,与文本发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主导思想之一。基于此,“教学生活化”不时在教育书刊中出现,在讲座报告中听到,成为课改理论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名词。“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教学生活化”等说法也相继流行开来。我们请来了省内的部分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就“教学生活化”这一话题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祁自成 《甘肃教育》2011,(24):67-67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改革没有找准路子,语文教学基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语文教语文。为了尽快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国巾职教师向古今中外多方求索,以求良方。通过多方实验、比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语文教改才能步人坦途。  相似文献   

8.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相似文献   

10.
铁秀梅 《甘肃教育》2013,(20):79-79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黄朝强 《考试周刊》2009,(3):110-111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12.
范慧莲 《青海教育》2010,(11):31-31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不能老让学生盯在教材中的这几篇文章上。新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门课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摄入语文课堂,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里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13.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高考语文命题取材贴近生活,极富有时代气息,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生活化”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要落实这个作用,一是课堂教学要有大语文观,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二是要把课堂扩大到图书馆、社会,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三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要有弹性,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源头没有涓涓活水,何以汇成滔滔的灵感之河?因此要冲破课堂的藩篱,走进生活,走一条开放的语文教学之路,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三八”妇女节之际,一位老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以“理解妈妈”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渐渐地走进了妈妈的心灵,认识到妈妈的艰辛,感受到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并从…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应该是与学生心灵相通,与社会天地接壤的“生活语文”。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我有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生态”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李丹 《广西教育》2013,(37):39-39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将生活之活水引入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和内涵。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一、即时开发教学资源。勿错失良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能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资源。面对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捕捉、判断、重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大语文”观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社会生活内容,不仅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还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