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忠一 《中国新闻周刊》2007,(40):I0012-I0015
文化,是最不可名状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感到它时刻萦绕在身边。于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蒙自人而言,文化弥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对于匆匆驻足的旅客,文化则是身边时常浮现的种种异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郑贵生 《大观周刊》2011,(49):32-32,30
当前我国政府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也正面临着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本文从农村文化建设这一视角全面阐述了在农村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切入,剖析造成城乡文化差距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相关制度.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最后进一步阐述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服”先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人羽衣飘飘走过街头,他们的古典风范,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在到处充斥着西方文化的工业时代,他们产生了复兴自己民族文化的冲动,而汉服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或者一种寄托。  相似文献   

4.
猴盾,闽东一个普通的畲族村庄。这里,不仅以风光秀丽的“绿色银行”著称,而且以红红火火的“农家文化”吸引人的眼球——村民像城里人一样,可随时到“文化超市”看书、健身、上网;入夜或在露天广场看电影、或轻歌曼舞、或品茗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5.
徐阳 《大观周刊》2012,(19):92-92
在近年来一股买房热席卷了全中国。农村人使劲挣钱是为了盖房子,而城里人使劲挣钱还是为了买房子。眼看着房价节节攀升,但是国人买房的热情仍然不减,甚至已经把置业的地域延伸到了国外。据统计调查,中国城镇居民自由住房率高达87.8%,远远超出西欧等发达国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人在房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仍然热衷于买房子呢?本文将从经济层面,心理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国家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到了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功与否的高度,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力度,开办了针对农民受众的农民频道、农村广播、农业报纸,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涉农新闻报道体系。但是在涉农新闻报道一片繁荣景象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新闻记者对农村生活深入不够,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切实情况了解不深,写出来的报道没有反映出农民最关注的困难和问题,导致了涉农新闻报道城里人懒得看、农村人不愿看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7.
城市望乡人     
尽管是城市人,但他们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里一不小心就暴露出乡村俚语,他们光鲜优雅的外衣下,是一颗饱含乡愁的心。他们用和生来就是城里人的不一样的眼光打量城市,用与农民不一样的心态来面对农村。他们穿行在城乡之间,夹杂在贫富之间,对比着,总结着,迷惘着,适应着。注定,他们是城市里的望乡人。  相似文献   

8.
张姗姗 《大观周刊》2012,(50):107-107
流动儿童是一个应当给予足够关注的边缘群体.一方面.他们规模庞大并且有H益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但是流动儿童却面临着成长环境的改变.这体现在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在这种环境下.流动儿童实现自身社会化,以适应城市生活,实现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还存在着不少的阻碍因素。可见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收藏是太平盛世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今收藏界藏品之多、种类之繁,可以说浩如烟海、五花八门、难以计全。在五彩缤纷的藏品中,我对地图收藏情有独钟。地图,它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图的存世量是无法估计的。我的地图收藏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在农村插队当知青,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能看的书籍了了无几,  相似文献   

10.
在作广播受众抽查时,我们往往发现有些截然相反的意见:城里人说你们播送的大都是农村稿件成了农村台了;农村人又说你们播出的全是城市内容,看不起我们农村人;青年人说听不到他们要听的节目;老年人说他们是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俗风情与历史文化及广告彼此存在又联系着.民族的、民间的或民俗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生长在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上.同样,社会也并非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活生生的人及他们的文化活动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马驰 《新闻传播》2007,(2):56-56
时至今日,娱乐节目已经发展成为电视上最常见的一种节目形态。它调剂着社会气氛,改善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丰富着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周青 《重庆档案》2006,(5):12-14
一、人文精神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什么是人文精神?搞清这个概念是建设重庆人文精神的基础,但这个概念也许就如什么是文化一样,有太多的理解和解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普遍表现的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按照这样的理解,人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表述有很多种,有人认为是“包容与开放,刚毅与豪爽,美丽与时尚(苟欣文教授语)”,有人认为是“忠实诚信,吃苦奋进,不甘落后”(王重举教授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表述有一个起点就是人,是围绕人的活动而言的,它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论图书馆博客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是一个中立、开放和人性化的精选的信息资源平台,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4种互联网沟通工具,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将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博客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图书馆博客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直接关系中国社会的未来。文章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他们的文化生活进行调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文化需求较低、科学意识淡薄、文化认知狭窄、阅读量少,功利性阅读明显、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低。针对以上情况,文章剖析了农家书屋在服务留守儿童方面的主要困境,并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应是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12,(2):1-1
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质,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考题。  相似文献   

19.
综合类期刊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一旦谈到追求新闻时效性,综合类期刊就被认为是"炒冷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综合类期刊同样重  相似文献   

20.
在绩溪县的上庄村,保留着一代文化巨人胡适的故居,它平凡而真实地反映了徽文化熏陶下的胡适先生早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