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帆 《考试周刊》2009,(28):47-49
中国社会称品格高尚的人为“君子”.而英语国家则用“Gentleman”一词来进行褒赞.“君子”与“Gentleman”之间似乎毋庸置疑的对译,其实,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本文从“君子”与“Gentleman”的语言差异揭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郑盛锦 《柳州师专学报》1996,11(4):25-29,34
“还、又、也”都是副词,其语法功能大致相同。本文将它们两两置于同类句式中并加以比较,以揭示其表意功能的微妙差别。  相似文献   

3.
学生专业差别与"两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两课”教学的面向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两课”教学忽视学生专业差别的现象有很多弊端。根据学生专业差别,适当调整“两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是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大利著名思想家恩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那(Bologna)大学成立900周年的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这启示我们,未来大学是有差别的,承认差别并相互尊重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国语·郑语》记载着史伯回答桓公的一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在这里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合并”、“融合”、“团结”、“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  相似文献   

5.
“因为”和“由于”连接复句虽然都表示因果关系,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语表形式上看,主要表现在它们所连接的原因句在整个复句中句法位置的不同。这种形式上的差别是由两词深层的语义差别决定的,“因为”连接因果复句时比“由于”有更强的逻辑联系性。语义上的差别也决定了它们产生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与“无”是异名同谓,同属形而上的层面,只是认识上的差别,并不存在空间上蕴涵与被蕴涵的关系,也不存在前后相续的时间次序。“正言若反”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以言去言,最终消解差别,使人领悟不可言说的道。说它显示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在未弄清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人为拔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是ComputerAidedDesign的缩写。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各院校中差别较大,争论很多,目前高职院校CAD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的教学方针背道而驰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CAD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高等”和“职业”的特色,采用“三三制”的教学模式为好。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中运算的“思维” 与人脑的运算思维有很大的差别,但却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计算机正是利用其“算得快” 的“思维” 特点来部分代替了人脑的脑力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椎动了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9,(9):8-9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个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所谓的“泡菜效应”。“泡菜效应”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11.
“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是不同时期西方针对中国提出的理论。其内容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自相矛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它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观点。对中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网络流行语“萌”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用例的分析考察来阐述“萌”的词性并归结其用法,从而彰显“萌”在网络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和意义的差别。同时论述形成这种差别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入手 ,探讨中国早期修辞理论同古希腊修辞理论的差别 :求“诚”与“真”的修辞理论基点、内省和外向的修辞观、重体验和重技巧的修辞实践 ,以及造成这种差别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礼”起源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者多认为“礼起源于祭祀”。其说值得商榷。礼的本质“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是区别等级 ,强调差异 ,由差别而产生贱者、幼者对贵者、长者的敬意。礼的起源即是人类社会“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的行为规范的起源。人类社会最初的等级差别就是体现在饮食分配上的差别。“礼始诸饮食”。动物学、史学、文字学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祭祀鬼神之礼源于敬人之礼 ,是敬人之礼的翻版  相似文献   

15.
虽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等待”和“期待”两词注释基本相同,但在实际上二者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等待”的往往是无可奈何或者顺其自然的过程或者结果,而我们“期待”的则是自信盼望并坚信其必然出现的进程和情景。  相似文献   

16.
霍克海默尔的“逻辑结构”霍克海默尔(MaxHorkheimer,1893-1963)在分析“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功能时,认为他的“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之间存在着逻辑结构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传统理论”的普遍概念与实存的事物的领域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为我(与事)”和“给我(与事)”进行辨析,并试图从两者差别的背后,发掘其具体原因和制约规律:“为我”一般用于较正式的书面语,目的性较强,通常与事对象“我”是受益者:“给我”一般用于较活泼的口语,动作性倾向较强,可表达较强烈语气,与事对象“我”既可是受益者也可是受损者。  相似文献   

18.
期刊与杂志     
“期刊”与“杂志”,按现代人的理解是一种事物的两种称谓,但追溯其根源又有一定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别,使“期刊”这一概念产生了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指多长时间、相互之间是否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不为……”和“为……不”两种否定性“为”字句在构成、语义、功能层面都存在差别。构成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为”字宾语“O”和中心项“V/VP”充当的成分上;语义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式义上;功能层面的差别表现在造句功能、预设、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