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一著作中的重要思想,"此在"作为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在世之中,其存在状态是"烦",在与常人打交道中陷入非本真的存在——沉沦之中,为回归本真,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发挥其在世的无尽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由柏拉图奠基的传统形而上学是一套视觉性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使存在的意义这个属于存在论层次上的问题陷入存在者层次上的窠臼,一直隐而不显,处在被遗忘的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借助以“Sicht”(视、看、见)为核心的一组视觉性的词,来表达作为Dasein(此在)的人在世界中与其他存在者打交道的情形。海德格尔试图赋予这些视觉性的词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意义,来突破传统形而上学语言的桎梏。最终,海德格尔意识到了这种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它是探讨存在意义问题的一个特殊存在者。理解此在,是指理解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展开的存在方式。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投入到与之关联的世界中去。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通过畏,我们才能从在世之在的沉沦中寻找到被遮蔽的此在之身影,从而领会到此在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官冗、事烦,鱼龙混杂、伤政扰民,是封建官僚时代固有的弊端。不少有识之士都痛感此弊,力主惩绝,但究竟“省官”与“省事”何者为先,看法不同: 北周名臣苏绰在著名的“六条诏书”中提出:“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烦  相似文献   

5.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一“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相似文献   

6.
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人这种此在的存在论表现为生存论.虽然没有明确地涉及技术问题,但技术已经作为背景发挥作用.从生存论立场来看,技术在生存“在世”中显现,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等世内存在者的上手性的揭示,技术是此在的存在与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之间的关联环节.世内存在者和此在的在世都显示出具有空间性.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显示为位置关联,此在的空间显示为“去远”近化的接近的环围.世内存在者的空间和此在的空间,都是通过技术而被设置的和被给予的,技术参与了空间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生存中生成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而且,此在的自我生成,是在神秘的情绪体验一畏、烦、死中,由于人领悟到自己是被抛进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的筹划之中,从而克服“共在”这种异在,才出离沉沦,直面此畏,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的这种自我生成观,实质上不过是唯心主义先验自我本身的神秘内省或主观反思而已,它既非现实的社会生成,亦非真正的实践生成。这一点,与我国传统哲学力主人的社会生成或社会认同有别,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生成相距甚远。明乎此,才能走出当代人学研讨中因偏离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生成的“准存在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8.
采用海德格尔有关“存在”、“遮蔽状态”等概念来解读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研究。基于“创造性叛逆”的译介学研究揭示了受忠实翻译观影响而陷入“遮蔽状态”的存在者——翻译文学以及此在——翻译主体,探讨了翻译文学在文化语境下的产生、变迁、接受与影响,从理论上对翻译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翻译学奠定了以翻译文学为主体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莫里斯·布朗肖的理论视域中,“主体”在场于对事物的现象性体验却缺席于其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这是一种“隐在场”的状态。“隐在场”基于主体对“世界”之支配权利的抽离而实现,这一理论意味着主体在面向存在时自身权利的重置。在此立场中,“死亡”与“文学”对主体展露“垂死”与“孤独”的属性,致使主体临近本源却永远只能徘徊在“外部”。而“他者”于这一过程介入,超越主体。“隐在场”使主体无法经历存在本身,只能进入“他者”来实现本质的真正显现。  相似文献   

10.
“居”是海德格尔诗学中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对居的阐释是从“建筑”一词开始的 ,认为居使建筑成其为建筑 ,只有居着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建筑是此在者 ,而居是一种存在 ,此在的人“在之中”生存是与常人而共在的。作为现身情态的人 ,在不断地领会着常人的话语 ,从而在“闲言”、“好奇”、“两可”中沉沦于世。“存在的遗忘”是造成此在沉沦、被抛弃的根本性原因 ,也是造成此在人的无家可归心态的直接原因。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时 ,安居才能发生。人只有当他已经在诗意地接受尺规的意义上安居 ,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有诗人 ,才有本真的安居。  相似文献   

11.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是以犹太教为背景的,不过他在利用犹太教过程中对之做了适合于他自己“他者”理论的改造,因此在他那里,“他者”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之中抽身而去而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者,这样勒维纳斯就使得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被“他者”所占有,而“主体”真正地回归到自已“道德孤立与自我负责”的道德“原初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在西方哲学中经常追问“存在问题”,进而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它区别于众多的存在者,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为了它本身.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疑端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14.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15.
“郁闷”、“烦”等是如今大学校园里极流行的口头禅。这反映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心理问题:焦虑。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压力、冲突与矛盾而紧张,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  相似文献   

16.
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的范围,如《伤寒论》中指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上入其厥,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以上与胆道蛔虫症证状十分吻合。胆囊炎及胆石症属中医胁痛、肝胃气痛,黄疸等门类之中。《灵枢.胀论》篇中  相似文献   

17.
组织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组织中”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科学主义管理理论盛行的现代,组织自身的存在被遮蔽了,需要通过显现方式亦即现象学方式来解蔽组织的存在。组织虽然被认为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手段(工具),但这一工具必须被置于人(此在)与实践的整体关系中,在人的实践目的中组织才能真正呈现它的意义。“组织”作为名词是把组织作为一个静态的“对象”来认识,这是组织理论科学之维;“组织”作为动词可以解释为“在组织中”或“使之协作”,这是组织理论的人文之维。从现象学来分析,组织只能在行动中被体验并在反思中被给与,组织的本质就是作为集体的人的实践。组织作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其行为应当体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形式逻辑的“相同者必存在互蕴公理”(Logic)和辩证逻辑的“相反者必存在互蕴公理”(Logos)及其逻辑否定,从哲学对象论的所指“正者或反者”、“正者与反者”、断言“存在或非在”、“存在与非在”这四者的异质合取关系中,得出了涉及两种逻辑关系的断言矛盾方阵。进而分析出此方阵中两种逻辑的多重对立析取关系与统一合取关系,从而证明了此两种逻辑是相互蕴涵的。由此,也说明了形式逻辑的“断言对立性”和辩证逻辑的“所指统一性”正是这两种逻辑的最终合和之解。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人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当然会产生问题,在中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会伴随着知识的深入研究而出现问题.如果是教师“一言堂”,问题就容易被屏蔽,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在艺术上有颇多独特见解,他十分重视“此在”,注重体验与被体验者作为“在者”的相对存在,注重对艺术整体性的保护。论文将海德格尔的两个文艺理论观点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联系,试图找寻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