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巴黎的报刊上大量地报道了巴黎地下的许多稀奇古怪的奇闻轶事,那时,我就预感到巴黎的地下世界一定是非常奇异的.在那些报道中,有"地下社交晚会",也有"神秘的节日和古怪的仪式",此外还刊登了一些图片,上面的年轻人在地下洞穴的昏暗光线下,手里挥动着香槟酒瓶子.这在当时的巴黎成为一种时尚,毫无疑问,那也是追求享乐的巴黎人故意制造出的轰动性新闻.  相似文献   

2.
北京某报曾刊出一篇引题为《虎门销烟纪念日销毁135公斤毒品》,主题为《警方整顿三大毒品黑市》的报道。报道的题前提要中更有“警方公布了三大毒品地下黑市和八个毒品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用语。笔者认为这里的“毒品黑市”、“毒品地下黑市”及“整顿”.用得很不妥当。  相似文献   

3.
一位久居巴黎的华人.姓蔡.绰号“老巴黎”。他笑呵呵地问我:“你在巴黎也住了不少天.能说出巴黎有哪些特别的东西吗?”  相似文献   

4.
刘子瑜 《传媒》2023,(7):57-59
作为世界知名周刊,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在其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了以图像报道综合时事类新闻资讯的办刊风格,并顺应了媒介发展新形态,逐渐成为法国受众观察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途径。《巴黎竞赛画报》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报道,塑造了“独立自主的中国”“民主开放的中国”“全面进步的中国”三类正面形象,对法国受众认知中国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5.
题目中的一念之差的“念”不是念头,而是观念。由于一种观念的错乱,竟能抖出头版头条的新闻,还配以慷慨激昂的评论,又招致其它报刊在显著位置的大面积辩驳,这也算当今要闻了,或许有朝一日还能上新闻史,甚至单列一章呢! 4月3日在《经济日报》头版刊出一篇报道《华丽中的思索》,并有《不要在麻袋上绣花》的评论助威,辞锋甚厉地抨击了“巴黎时装之夜”活动,可谓敢言。可惜,一篇好文字只因一个观念的混淆,以至“满纸皆虚无”,成了无的之矢。这篇报道中的支配观念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完全错了,作者把主要作为艺术表演的“巴黎时装之夜”,当作服装大展卖,因而发出“离现实实在太遥远”的感叹,因而有“奢靡”的微词,因而连保险费都要披露出来。这也难怪,时  相似文献   

6.
读完这则消息,使人回忆起几年前数度路过巴黎逗留,看到的那美丽多姿的青草绿树、繁花似锦的宜人景色,感触颇深。绿色都城巴黎在世界上是闻名的,挺拔的梧桐树曾为多少作家赞颂,而今天“疾病和死亡正威胁着它们”。记者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敏感地抓住了这个变化,写出了富有新意的报道。消息主要特点是,客观、求实。有知识性,符合辩证法,令人信服。对我国大城市大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竹菊 《视听》2016,(1):102-10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求中国报纸是如何报道"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研究发现:在头版文图表现方面,中国都市报和党报对于巴黎恐袭事件报道的处理方式呈现差异,都市报头版对巴黎恐袭事件的报道,以图片版面多于新闻报道版面的形式为主,党报则以纯文字为主;在新闻内容方面,中国报纸对巴黎恐袭的报道在报道来源上趋同,但在新闻标题和图片运用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避免同质化,尤其是都市报的表现各有千秋。此外,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总结了中国报纸头版报道巴黎恐袭事件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组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检索中心刻不容缓金琦在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城市地下管线在建筑施工中屡遭损坏的消息。在众多报道中,《文汇报》一篇“有关人士就防止地下管网屡遭损坏提出建议:地下施工应有章必循,地下管线需建立档案”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20多天风风火火的“地下百里行”采访结束了。我拖着象散了骨架似的身子回到办公室。没想到对这组报道反映强烈的读者来信已堆满了一桌,我强打精神拆阅这一封封信件,其中有一封是一位电大新闻专业班的女学生写来的。她在父母的婚变、本人的失恋、学业的受挫、工作的不顺等重重打击和困扰下,几乎走上永远的“解脱”,但读了我的《地下百里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1,(1):40-40
巴黎日寸间2010年12月7日,在CHANEL巴黎康朋总店的高级定制沙龙举行了2010-11“巴黎-拜占庭”高级手工坊系列发布会。这是CHANEL今年推出的第九个系列,以“巴黎-拜占庭”为主题,同时庆祝土耳其伊斯坦堡开幕的第二家精品店.  相似文献   

11.
新书选介     
《全国新书目》2008,(19):70-75
《城市的秘密:地下万象》[美]马歇尔著周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7定价:36.00元罗马街道下,曾经是宗教祭祀活动的密室;巴黎地下,钢和玻璃结构的列车悄然驶过;伦敦城下,暗河溪流涌动。地下万象为我们展示了城市的个性,包括城市的起源和历史,在某些情况下还预示了它的未来。作者选取了纽约、巴黎、罗马、东京、北京等12个大都市,经过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向读者展示了大都市奇妙的地下世界。  相似文献   

12.
档案的尴尬     
“注意,不要把东西丢在地下。”一个人说。“能丢在地下吗?只能丢在地上。”又一个人说。是的,东西是只能丢在“地上”,而不能丢到“地下”去的。这是语言的尴尬。 档案中是不是也有诸如此类习以为常却违反逻辑的尴尬。 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升了级,  相似文献   

13.
有心与无奈     
郑若麟和王海曦应被视为有心的记者,一位是上海《文汇报》驻巴黎记者,一位是中新社记者。二位在国务院副总理、上海市长朱镕基四月率团访法时采访了这个团,写了一些报道。但最能显出他们是“有心人”的稿子,当推4月21日《文汇报》上发表的那篇“巴黎专电”,题目叫《巴黎采访朱镕基记者瞠目遇三难》。——能在采访时归纳出“三难”来,显然是动了脑筋的,郑、王二位堪称“有心”的记者无疑。有心,应当说是记者的一个基本功,就新闻五个W来说,或新闻的“快新短活”等要求来看,都需要上心的记者才能胜任愉快,否则,凡事稀里马虎,糊里糊涂,是决计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来的,到手的新闻可能会失之交臂,眼皮底下的“活鱼”可能会倏尔溜走,以致叫苦不迭,追悔莫及。这就用得着笔啊本子啊之外的功夫,——用心的功夫了。但光是用心,是不是就会造就一位好记者呢?难  相似文献   

14.
法国很少有“全国性”的报纸。巴黎的各大报虽然在全国新闻界起着“舆论主导”的作用,但它们对地方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即使是“大报”,它们也没有在全国发行的网点,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送报上门的做法。生在巴黎及其周围的人当然阅读巴黎出版的报纸,但地方的读者一般只看当地发行的报纸。更引人注目的是,各报均有自己鲜明的政治倾向,如《费加罗报》偏向共和国联盟和希拉克派,《晨报》接近社会党,《解放报》则持新左翼的观点,《人道报》则是共产党的机关报,《巴黎日报》倾向于民主联盟和吉斯卡尔(前总统)。  相似文献   

15.
在纽约生活了18年。有好事者列出“是不是真正纽约客”的检验标准,共加多条,其中一条:“纽约客认为住在不远的威彻斯特就算外地人。”“纽约客”(NewYorker),成了优越感的同义词。多年前,在派对上主人介绍我于一法国人,说是标准纽约客时,她也很骄傲地声称,她是“巴黎仙”(Parisian),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纽约,除了巴黎。”我想那天碰上的如果是伦敦佬(Londoner),对方也会  相似文献   

16.
毫不含糊     
许学芳 《青年记者》2002,(10):30-31
请先读原作: 科西嘉来的人嘘“马赛曲”总统愤怒,足协道歉兼职记者艾奇巴黎报道从未见过法国如此公开蒙羞,也从未见过希拉克愤怒异常!上周六晚,在法兰西大球场举行的法国杯决赛中,在千万法国电视观众面前,法国国歌“马赛曲”被嘘了。  相似文献   

17.
环球之窗     
《传媒》2003,(3)
法国将加入电视新闻大战 据新华社报道,法国总统希拉克1月9日在巴黎表示,法国政府将在未来的几个月中提交计划,筹备建立法国自己的24小时全天播放的电视新闻频道,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报道“抗衡”。  相似文献   

18.
歪劲扭正     
”新闻在哪里?在天上、在地下,茫茫两无知。日日新、月月新、稿子件件无回音。”这是一些通讯员屡次投稿不中发出的感叹。 新闻贵在新,这句话也不新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这个定义也不新了。关键是新闻这个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稿件如何变成报道。对此,有的通讯员套用“红包”战略来投稿。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几次备受社会关注的“考古热点”中,买断新闻报道权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较早的此类事件是2001年3月的雷峰塔地下迷宫开启,当时浙江影视文化频道买断现场直播权。前不久湖北发掘枣阳九连墩古墓,有关方面将独家报道权卖给了湖北电视台。其实买断新闻报道权在我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在体育报道中早就有先例。报道权买断现象显现媒体竞  相似文献   

20.
美国名记者杰克·海敦说:新闻导语“是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能否吸引人的关键”。西方新闻学者普遍认为,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是一篇新闻的概括、要点和高潮。导语写好了,新闻则成功了一半。下面是关于越南停战协定在巴黎签订的两则消息的导语: 其一:出席越南关于停战的巴黎会议的各方政府代表,一月二十七日在巴黎正式签订了“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和附属于这个协定的议定书。签字仪式是在巴黎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