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扬 《新闻与写作》2000,(11):17-18
传统的经济报道,一般是按照上级有关经济报道的精神,从国家和本地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中确定选题;或是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做出了成绩,有了经验,记者及时采写、报道。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单纯地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读者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必须拓宽选题思路,扩大选题范围,创新思维模式。 记者拟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文章及本人的采写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用政治的眼光透视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 经济活动关系到人…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报道的问题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报道的创新有许多条途径,例如新闻价值创新、写作形式创新、思维方式创新等等,最直接的创新途径应是认真地研究目前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一:文章思想陈旧、肤浅、空洞、僵化。现在经济报道普遍存在思想不“深”、不“新”的现象,例如,有的文章报道了市场上的某个现象,最后却是吁请借助政府的力量加以解  相似文献   

3.
邓涛  强月新 《新闻前哨》2002,(11):18-19
一、创新经济报道模式要做好“入世”后的经济报道,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及时转变报道观念,同时注意做好思想性、服务性、引导性三方面文章,创新经济报道模式。思想性是经济报道的深浅标记。“入世”后,新的经济报道题材层出不穷,思想性成为贯穿于报道主题的命脉。《文汇报》上的一篇题为《中国土豆为何不敌美国马铃薯》的报道,着实发人深思。其文意如下:土豆在我国的菜市场上,历来是低价值的。但中国土豆,是从土地到菜篮子,美国马铃薯却“千锤百炼”身价增;中国土豆,风吹雨打不穿“衣”,美国马铃薯,离开土地“孵空调…  相似文献   

4.
肖泳 《当代传播》2000,(6):51-52
(三)语言简练,形象表现力强  深度报道与一般通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析理性。为了解释“为什么”,深度报道十分注重运用强大的逻辑思维力量,如一个冷静、耐心的织工,一条条、一层层地理清纠结缠绕在一起的乱麻般的事实。张建伟的深度报道也是析理的,也许是由于他特别讲究报道的可读性,所以,他的析理手段与众不同,他不是以理析理,而是以形象析理。这个“形象”最主要的对象当然是“人”,他注重选择有性格、有情感的人来深入析理。除了人物之外,对于一些看似零散,甚至抽象的社会现象,他也善于在作品中赋予它们以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6.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天之意义”,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经济类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新闻不同,它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快”。一个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经济数据,其背后往往蕴涵着国内的、国际的和历史的背景,读者也希望透过表象把握经济的未来走向。所以,一篇质量上乘的经济题材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显得日益频繁活跃。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深度报道工作,如何使经济报道从枯燥呆板的窠臼中挣脱出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多样的经济活动和缤纷的经济现象之中,探微究本,指南引路,吸引读者,彰显经济深度报道真正深度和价值?笔者以为,应着力做好“三个结合”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辨美是思考现实,明辨事理所表现出的一种美学素质,它是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极其重要的特征。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辨性就在于它不仅要报道在经济领域中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讨“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生”等深层次的问题,从中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倡导科学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经济新观念。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得好:“观念,可以改变历史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采写经济报道方面,驻地方记站的记与编辑部跑经济的专业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所谈“三要三不要”的体会,是试图探讨驻地记采写经济报道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1.
吴冬艳 《记者摇篮》2007,(4):54-54,69
“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相对于客观性报道而言的,深度报道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考和判断,不仅追求报道的真实,更追求报道的深刻。经济新闻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重点。因而,在各类深度报道中,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尤为抢眼。  相似文献   

12.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X):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  相似文献   

13.
平顶山日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聚焦创新驱动领域,策划推出“加快形成创新高地、构建创新体系”系列深度经济报道,把握时机顺势而为,设置议题有的放矢,分析透彻建议中肯,扩大视野开启思路,以情感人凝心聚力,高质量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深度经济报道受到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是有关经济新闻的高层次报道方式。这种集前瞻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正在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一门“显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经济新闻深度报道仍存在诸多不足。本试图揭示这些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5.
鞠庆田  王晨 《青年记者》2006,(14):61-61
媒体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媒体在经济报道形式上、内容上、时效性、深浅度上都会围绕自己的特点展开。其中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在报道经济信息的时效性要远远超过定期刊发的平面媒体,如果平面媒体跟在网络后刊发相同“短平快”的经济新闻的话,势必成了襁褓中吃嚼食的婴儿,索然无味。作为平面媒体,报纸更重要的是提供对经济新闻更深层次的阐述、评论、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经济新闻好比就是初级产品,而报纸的深度经济报道就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只有这一部分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源泉。换句话说,深度经济报道才是吸引读眼球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6.
陈力丹 《新闻界》2001,(5):24-25
任何报道不可能要求永远热闹,但像西部大开发这类报道,由于它是一个长久的战略性的经济政策,同时带来持续的社会变迁,因此需要与此相对应的可持续报道。我国的传媒也有责任为西部大开发持续提供理性和精神力量。根据现在中国西部大开发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以下诸话题至少在最近几年都可供传媒持续报道。一,在市场经济手段与政府行为关系方面做足文章西部大开发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便发生在这个领域。面对许多经济行为,一些西部省区的地方政府有一种赶不走、挥不去的“包办情结”。没有人怀疑政府的作用,但是“政绩”不在于政府直接办了…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报道中有数字,但是经济报道绝不是单纯的“数字”报道。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中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县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某企业实现首季开门红”等。在这些报道中先是工作总结式的介绍几条某县(市)、某企业的工作措施,然后就是一大串反映成绩如何可观的数字,什么产值、  相似文献   

18.
胡恩强 《新闻实践》2005,(10):54-55
将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需要。通过微观反映宏观,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媒体的特长,做出好的经济报道。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顺藤摸瓜,沿着宏观调控的政策脉络,找出地方的政策调控“末端”,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财政、  相似文献   

19.
鲁言 《新闻世界》2008,(12):70-7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生动局面。作为地方新闻媒体如何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丰富内容,如何与时俱进改进和加强经济报道,以寻求地方经济报道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突破。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使驻地记者发挥党报权威的舆论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指出前景、发现问题。一个好的驻地记者,应该是既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又能在宏观上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党报驻地记者要研究区域经济,要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的权威,要努力做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高屋建瓴,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论证和探讨经济报道对象往往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在经济报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