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三年级49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在“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实施前后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进行调查.“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实施前后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学习倦怠中成就感低维度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后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提高;护生对“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2.
成就目标定向是学习者目标达成的重要动力机制,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业倾向,促进学生发展和学业质量的提升。成就目标定向的结构早期被分解为“成绩目标”和“学习目标”,并由此衍生出了“2×2结构”和“3×2结构”维度。研究依据行为动力学假说、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自我归因理论等阐释了成就目标定向的发生机制。研究认为,趋近目标定向可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有助于提升个体语言技能;掌握目标定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塑造学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未来的研究需开展大量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扩大研究对象的范畴,使用实验法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验证成就目标定向结构模型的科学性,探明成就目标定向影响机理,强化教育干预与认知训练的实践研究,提升成就目标定向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调节、成就结果密切相关,不同的目标定向对应着不同的自我调节策略和模式,自我调节在成就目标定向与成就结果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定向、自我调节与成就结果的关系研究带给我们如下启示:培养学生确立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目标定向,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就结果.  相似文献   

4.
论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就目标定向是目前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分为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令天,如何培养学生形成适应性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竞争能力,进而提高成就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学习目标定向较之于成绩目标定向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更积极的影响,因此对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培养即是培养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学习目标定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成就目标三分结构问卷",对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667名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中,成缋接近目标占主导地位;(2)理科大学生更倾向于掌握目标定向;(3)在掌握目标上,大三学生得分最高,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大学生掌握目标随年级升高呈现逐渐增强然后又减弱的趋势;(4)在戍绩回避目标上,大三学生得分最低,大四学生得分最高,大学生成绩回避目标随年级升高呈现逐渐减弱然后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研究考察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除掌握目标定向外,新课程改革对成就目标定向均有显著影响;在预习策略、复习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方面,新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性别对高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策略有显著影响,女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策略要优于男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策略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表明,动机与学生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成就目标定向作为动机因素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成就目标定向,促使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在重视非智力因素,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一、成就目标定向及其动机模式成就目标定向是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目标设置研究的延伸。自Locke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以来,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如目标的明确度、难易程度、可接受程度等的研究;二是对成就情境…  相似文献   

8.
罗文英  董慧 《教师》2022,(2):15-17
促进中职护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卫生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调查石河子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现有学校管理模式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职护生应对学校管理模式改变时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积极应对策略,为维护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提供精准支持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职生的学习投入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探讨高职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职业同一性量表、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以及学习投入量表对977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的职业同一性正向预测学习投入;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促进高职生职业同一性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成就目标定向,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增进其学习投入程度。  相似文献   

10.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近年来动机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心理学家Dweck最早提出将成就目标定向分为掌握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具有不同目标定向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结果,教育者应在理解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能力观,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使学生们逐渐形成掌握目标定向。  相似文献   

11.
测量618名中学生学业成就目标,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性别、年级、城乡及学业成就等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成就目标模式总体积极,具体为高掌握-高成绩趋近-低成绩回避;女生在掌握趋近、成绩趋近、掌握回避等目标上得分高于男生;城乡与年级存在交互作用,乡镇初中生成绩回避倾向高;学习者总成绩与成就目标不存在差异,语、数、外三科成绩与成就目标关系的模式存在差异。在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成就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成就目标定向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特征上的稳定趋向,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研究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地方本科院校303名大专生和105名本科生施测。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年级和自评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主学习策略量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河南省三所本科院校在校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感、大五人格与自主学习策略存在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是自主学习策略运用的有效预测指标,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因子对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有负向预测作用。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可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成就目标、不可控制感、自尊与学业自我妨碍关系研究调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间的关系.调查显示:(1)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存在专业、学历差异;(2)避免失败成绩目标、不可控制感、自我贬低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我贬低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密切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以两所完全中学的508名学生为被试,探索考试焦虑罹患者的四分成就目标特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考试焦虑不适者的检出率为67.7%,重度焦虑者占到了抽样总体的三分之一强;女生的考试应激问题要明显重于男生;中学生的焦虑不适度与2种回避型目标显著正相关;焦虑不适者的四分成就目标具有校际(重点与普通)、学段(初中与高中)与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差异。提示,考试焦虑中学生具有回避型成就目标特征,女生的高掌握回避取向可能是其高焦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633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初一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极显著高于初二、初三学生,初二学生又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一学生的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初二学生;(2)不同学校的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重点学校学生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极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而普通学校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重点学校学生;(3)初中生男生和女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有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7.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re important for students’ ongoing motivation. Students with a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 show the most advantageou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al patterns. Muc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identify classroom structures which promote students’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 The TARGET framework is one example of these efforts and provides six instructional dimensions (task, authority, recognition, grouping, evaluation, time), which should form a classroom structure that fosters a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ntire multi-dimensional TARGET framework and its impact on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168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FA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one latent factor TARGET comprising the six proposed dimension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the first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longitudinal data, that TARGE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s.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a form of cooperative group instruction (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 on studen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a high school geometry class were examined. Eighty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a control group receiving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or one of two treatment groups receiv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Geometry achievement was assessed using scores from the IOWA Test of Basic Skills and teacher-made exams. An 83-item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a pretest, posttest, and post-posttest assessment of efficacy, intrinsic valu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Students in the cooperative treatment group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gai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geometry achievement, efficacy, intrinsic valuing of geometry,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reported uses of deep processing strategies. The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ve group structures and motivation theor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previous studies, a mastery orientation has been shown to be related to students’ interest, while a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has been found to be predictive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outcomes such as course grades. In this study, the two mastery sub‐scores from the Multiple Goals Theory Measure (MGTM) of academic motivation, which was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rom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was found to be predictive of college grades for a sample of 257 undergraduates at a public university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support a trichotomous model of achievement orientations comprising mastery approach, performance approach, and avoidance. The MGTM appears to hold promise as a diagnostic tool, but additional research is required on its resistance to faking and other threats to valid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