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蒲台的苇》通过赞美苇,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牺牲精神的赞美。作者在课文中巧用多种修辞,以托物寄情,其匠心独具。比喻①“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这句话用“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比喻人,形象地描绘出白洋淀人民在茫茫苇海里生  相似文献   

2.
《采蒲台的苇》写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以秀美的景、悲壮的事、纯真的情,隽永的意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文字洗炼、简洁,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如何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呢?我的体会是:层层联系,突破中心。一、由苇“系”人。课题《采蒲台的苇》表面上是写苇的,实际上呢?人和苇是什么关系?一个问题便直奔重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教学中可围绕重点句展开讨论。“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一个比喻句把人和苇联系起来。“村里一垛垛打下来  相似文献   

3.
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倚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  相似文献   

4.
《绿苇儿童诗》是作者自编的教材内容。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绿苇之美、舞动绿苇之乐、流淌绿苇之诗、分享绿苇之颂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使他们在审美和嬉戏的交融中积蓄绿苇诗情;同时,让学生直观地积蓄优秀儿童诗的图式,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初步学写儿童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采蒲台的苇》作者在文章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借物赞人的写法。特别是有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抓住其中的词句,进行分析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下面,试举文章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1.“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教学时首先要分析这个句子讲了什么主要内容。不难看出,这句主要是写了水、苇、人。作者描写了苇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水中生长了苇草,  相似文献   

6.
《采蒲台的苇》(六年制小语第八册26课)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文章讲的是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全文叙事真实具体、语言凝炼含蓄,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字面上,必须联系全文,仔细琢磨,以防偏颇。现就四个问题析疑如下: 一、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白洋淀的苇,与采蒲台的苇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时。必须抓住课文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这条线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爱国线索是: 一、人苇结合,爱国热情初见文端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白洋淀“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像鸟儿  相似文献   

8.
《采蒲台的苇》是现代作家孙犁1947年写的.有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课文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如果按照这样的提示去教学,就难于使学生从具体的事实中去了解"依靠苇打击敌人",难于讲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领会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翠鸟》一文,形象鲜明,情趣盎然,文势贯通,条理清晰。这主要是由于作者把翠鸟放在具体的环境中,紧紧围绕“苇秆”这一线索。层层加以叙写的。文中有六处写到了“苇秆”。翠鸟在“苇秆”上的“两停”、“两飞”,便成为作者结构文章的思路。文章一开始,就把翠鸟放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之中:“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文章线索由此延伸,用一个特写镜头,展现了翠鸟的“紧紧抓住苇秆”的“红色的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立意高远,托物言志,赋予了"苇"以新的内涵。苇有柔弱的美丽,正如《诗经》中柔美的女子。但柔弱的苇却在缺少生命之水的荒漠中顽强生存着,让人感叹任何弱小生命都有坚强的一面。作者先抑后扬,以悲悯情怀,写了苇在荒漠中生存之艰,然后笔锋一转,对植物中的"弱女子"心生敬佩。"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一个"敢"字,让苇生动鲜活起来,让人联想弱女子面对强权与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采蒲台的苇》是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近年出版的各种教参、教案大都照抄此说。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还特意设计“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打击敌人的”这类导读思考题。这些,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我们认真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文章只写采蒲台人民掩护干部的两件事:一是妇女们把干部的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掩护了干部;一是一个男人为了掩护干部壮烈牺牲。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故事”。不知教参的编者从何处看出文章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打击敌人”,而且还是“依靠苇”“打击敌人”的? 至于说“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不过是文中所写“我”看到的“村里一垛垛打下来的苇,  相似文献   

12.
《采蒲台的苇》语言准确简练、形散而神聚。教学重点是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地写出采蒲台妇女的机智和那个40多岁男人的刚强。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后词句。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文章特点,紧扣文章之“神”,变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从题目入手,抓关键句,直奔中心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后,再从题目入手。思考:文章为什么重点写采蒲台的苇?(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苇”、“好”各指什么?(“苇”指采蒲台人民,“好”指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析重点段,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齐读第三段“采蒲台人民与敌作斗  相似文献   

13.
通用六年制小语第八册26课《采蒲台的苇》是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九四七年,主要写白洋淀人民对苇的依托,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依靠苇海打击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多样的,它所表现的情境是含蓄而生动的。①人好象寄托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采蒲台的苇》(小语第八册)叙述了在战斗年代,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篇幅虽不长,但一些句子比较深刻、含蓄,在教学中应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意,读懂课文,学习采蒲台  相似文献   

15.
《采蒲台的苇》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课文先讲人和苇的关系,再讲看到的苇塘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最后讲采蒲台人民的英雄事迹和作者的感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里行间包含激情。语言文字虽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尤其是一些关键词语在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就应抓住这些词语,设计好教学过程。一、抓住“名胜”一词,掌握文章思路  相似文献   

16.
芦苇     
我愿化做一株芦苇 融入芦苇荡 乐见苇鸟扇动苇尖 把亲昵的话语印在叶子上 风儿轻吹 我和芦苇,轻轻摇晃 邀请掉在波纹里的太阳 一起聆听苇鸟的歌唱  相似文献   

17.
《采蒲台的苇》选自《白洋淀纪事》,写于1947年。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著名作家,曾在白洋淀一带长期从事革命工作。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读过后会使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特色鲜明的水墨画;耳边仿佛响起了一首雄伟的英雄颂歌。课文之所以有这样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叙事,都能把握其特点,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作者把握了白洋淀景物的这一特点,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一个“苇”字来写。首先写人和苇的密切关系,作者用“是水养活了苇  相似文献   

18.
新教育带来教育新气象,改变了传统的批评式教育,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赞美,获得鼓励,健康有序地成长。但有时赞美仅仅只是为了赞美,就是去了赞美的意义,赞美需要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19.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缺赞美,他们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生活中,他们能经常得到老师、父母、亲戚、朋友的称赞,感受着被赞美的愉悦、幸福,体验着赞美给他们带来的自信、成功。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因为家庭教育以他们为中心,导致他们不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被赞美的同时也要主动地真诚地为别人送出赞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赞美的力量,感悟赞美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本节课的主要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熊发平 《文教资料》2014,(33):14-16
喜欢听赞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赞美使他人感到人生价值得到社会承认,赞美使他人感到受欢迎、受尊重。我们应该养成赞美他人的习惯,在学习、生活、工作、交际之中,有效地赞美他人。赞美不仅仅是说好话,必须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