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东的《山民》全诗只有25行216个字,但构思意韵深刻,物象情节震撼人心,语言质朴凝重,沉滞的诗节中饱含着对古老传统的无奈和对“山外”景况的憧憬..全诗透示出古老传统的沉重和挣脱这沉重的传统的艰难,以及挣脱这种沉重的必然。诗中有一种朴质的力量奔涌欲出,使人在感受到旧的生活情感沉郁凝滞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新的生活情感的力量也正在孕育~语言质朴而有力度,情感沉重而不颓然。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4,(9):3-6
正确区分形声字。中国汉民族文字是表意文字,90%以上的字是用“形声”方法造出的。“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一个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相同读音的字由于共用一个声旁,因此容易搞混,但是因为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形旁又有区别,因此我们要严格区别字的意思,识记汉字字形。如“书籍”与“狼藉”;“裁判”与“栽树”。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中的“欲安所归乎”一句,课本注为:“要回到哪里,意思是想要得到什么结局。安,哪。”笔者认为,这条注解欠确当,特别是单注“安”为“哪”更是不妥。受其影响,有的人把“所归”当成了“所”字结构而连读。其实,这样读法是错误的。在“欲安所归乎”这句话里,“欲”是能愿动词,“乎”是表示问话的语气助词,这是不难理解的,问题是出在“安所归”这三个字上。  相似文献   

4.
“鸟”字的点,表示眼睛;“卵”字的点,表示蛋黄蛋白;“州”字的点,表示高出水面的陆地;“灭”字的横,表示覆盖火的东西;“雨”字的横,表示天;“旦”字的横,表示地;“引”字的竖,表示开弓;  相似文献   

5.
表示狗,汉字中既有“狗”字又有“犬”字,它们是一个意思吗?在狗年将临之际,咱们不妨把这两个字及有关狗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7.
俗文学的一面旗帜──对关汉卿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文学的一面旗帜──对关汉卿的再认识杨有山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有两个转折时期特别令人瞩目。一是魏晋时期,标志着文学挣脱政治的束缚而走向“自觉”,“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①展示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学的审美特性。二是元代,文学经历了由“雅”...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唐诗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同时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欲”字的使用可说是其用字的一个范例。在唐诗中,“欲”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它有时出现在传诵千古的名句中,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时又会数次出现在同一首诗中,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寻声  相似文献   

10.
禹妮 《湖北教育》2006,(9):21-21
近几年,教师节期间,学生给老师送礼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生、家长欲借此机会表达对老师的敬爱,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来,就在这“送礼”与“收礼”之间,又有许多微妙之处,唯一个情字不能缺少。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12.
张人利 《现代教学》2005,(12):51-52
当今,“绿色”表示和谐,没有污染,可持续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今天,是否可以在十分敏感的教育参数“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之前冠以“绿色”两字?加上这“绿色”两字又需要我们做些什么?以下是我们作的一些调查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竞”是简化字,繁体字是“竞”,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互相追逐。《说文解字》中说:“竞,逐也。”所以,在开展某些活动时常用到它,如竞赛、竞争、竞走、竞技等。这些词语中的“竞”均表示比赛、争先的意思。“竞”字的意义又可引申为“强劲”,如“南风不竞”,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竟”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音”代表音乐,“儿”代表一个人。“竟”的本意指一个人奏完了乐曲。《说文解字》中说:“乐曲尽为竟。”“竟”的意义又可引申为:1郾泛指一切工作的结束、完毕。如:我们要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2郾表示出乎意…  相似文献   

14.
“羊”说     
“羊”是个象形字,小篆的“羊”字象个弯曲着角的羊头形。中华民族的先民离不开羊,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上获得旁证。“美”,从羊、从大会意。《说文》:“羊大则美,故从大。”“羡”字下半原来是三点水,即“涎”的本字,也是会意字,表示羊肉味美见之欲食而流口水,义为因喜爱而欲得、羡慕。“义”字的繁体字从羊从我(古代的一种兵器)会意,表示祭祀用羊做祭品,有兵器用干仪仗,本义即为仪式、仪礼,引申为公正合宜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瞬间”二字表示一段极短的时间间隔,但在物理学中有时把它当成一段时间间隔,有时却又当作一个时刻处理。那么,如何来正确对待“瞬间”二字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例题。  相似文献   

16.
一、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教学字义“指事”文字的字义教学“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两字,笔画“一”表示指定的地方,笔画“卜”表示物体。这物体放在指定地方的上面曰“上”,放在指定地方的下面曰“下”。再如“末”、“体”两字,这两字是在象形字,“木”上用添加笔画来表义的。树梢指树的顶端,故“末”字在“木”的上面加上一横。树根长在树的下部,所以“本”字在“木”的下方加上一横。教学时要抓住指事字的构字特点,从分析字形和笔画位置着手,通过形象的教学掌握字义。会意字的字义教学。…  相似文献   

17.
春·年     
春《说文》:“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日、艸、屯,表示的意思是,时日到了,草木就生长起来。屯字像草木初生的样子,既表形象,又表声音,所以这个“春”字是会意兼形声。甲骨文的“春”字与《说文》的“春”字略同。甲骨文中,尚无四季的称呼,所以这个“春”是表示时候,而不表示后来四季之一的“春季”。  相似文献   

18.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9.
李业雷 《辅导员》2014,(11):26-26
在我们的汉语中,为表示十、百、千、万等或常用量词后的零数,人们常简练地用个“余”字。如:“十余个人”“四百余斤”等等。为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口语中又常用“多”“以上”等词来代替‘‘,套”字。英语中具体功能与汉语“余”字形成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相似文献   

20.
动手动口又动脑。“动”是情感丰富的字眼,它与“静”相对。既可表示动作、行动,又可表示使用,使人感觉有兴趣、情绪激动。学生要学好数学离不开“动”字。 数学教学改革正是在“动”字上做文章,除了开设“必修课”外还必须开设数学学科“活动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要最大限度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活动在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