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夏颖 《东南传播》2010,(12):64-66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基于强烈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建构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也重塑了自我存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娱乐作为一种个体的情感状态,是以自我体验的方式实现自我认知。三十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从演艺到生活游戏秀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受众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受众的自我认知也从"社会我"、"他人我"中的意义指涉,走向了"身体我"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2.
冯莉  许妍怡 《新闻通讯》2014,(11):43-4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的新兴生活领域,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模式和表演模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百度娱乐明星贴吧的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选取"粉丝"这一群体,对粉丝自我呈现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粉丝在网络传播中呈现的形象、角色类型以及角色表演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Web2.0时代,网络中的个体表达与社会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对话情境。微博为人们提供了"赛博空间"交往情景,突破了地点物质局限概念,使用户在不断的自我呈现过程中形成新的话语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社会交往形态的呈现。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把宏观社会群体间依托新媒介的新型交流信息放入视野之中,将微博用户在多种情境中的自我表达形式作为重要部分,通过LBS技术抓取北京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娱乐中心的地点微博进行话语分析,尝试对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微博用户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行研究,聚焦城市文化中的商业娱乐文化对微博空间中用户个人呈现与参与交往的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巍  白金 《出版广角》2018,(5):76-78
微信传播基于强关系的特点,使其能通过线上呈现与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将动态变化的生活场景移动化,朋友圈的实时动态也同样被赋予自我呈现与主体重塑的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性更强,大家能够通过朋友圈中介传递的功能表达与传播自我,一定程度上实现外界对自我的认知转变.其中微信自拍就是以微信为载体的社交行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在朋友圈呈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既有对本我的表达,也有对群体价值、社会规范的认同与迎合,还伴随着自我披露与隐秘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季苓 《军事记者》2009,(5):14-15
"两会"是每年3月份媒体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之一,各大媒体都会精心策划,组织专版、特刊或专题,以期在两会的报道上出新、出彩。可以说,两会报道已经成为各媒体呈现自我风格、展现自我竞争力的一个平台。而在当下这个"视觉时代",报纸版面设计已经成为报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勇平 《军事记者》2012,(12):63-63
作为一名报道员,采访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提取出"新闻点"。2010年,为了更好的融洽官兵关系、构建和谐军营,空军开展了以"知基层、知官兵、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三知"活动。当时,为了配合这项活动,大力推广在开展"三知"工作中的经验做法,《空军报》以专栏的形式,推出了一系列反映部队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性报道。作为报道员,我试图反映团队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的经验。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团队开展"三知"工作的做法和《空军报》刊登的内容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7.
白若男 《视听》2023,(3):113-116
近年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性,而社交媒体的“进场”使得个体自我形象的呈现由现实社会逐步迁移到线上的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表演行为与舞台设置显示出新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人们自我呈现策略的调整,也给人们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王君玲 《新闻界》2009,(2):37-39
本文从戈夫曼的"戏剧论"的视角分析了个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现过程.本文认为博客中的自我呈现有其固有的特点与机制,并源自印象管理以及现实社会空间受到挤压等深层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9.
李越 《新闻前哨》2011,(9):16-19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累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交往日益盛行的当下,网络的匿名性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人际的面对面模式,在这样一种充满神秘的网络交往中,网民是怎样通过文字这一符号来呈现"自我"的呢?本文从对天涯论坛一组跟帖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结论:在天涯这一网络场域中,在是否应该接受政府救助的讨论时,网民的意见在各执一词的争论中呈现对立化的特点,表达方式呈现情绪化的特点。总体而言,网民是在质疑和被质疑的语境下展现着自我。  相似文献   

11.
林睿鋆 《新闻世界》2013,(5):232-233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而微博无疑是当下最活跃、使用最充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场域的网民社交活动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来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网络场域中如何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在自我呈现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2.
李兰 《东南传播》2010,(8):9-11
民生新闻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生新闻产生的制度环境,从记者对自我身份的想象入手,指出民生新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民生新闻背后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以及媒体对自身定位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民生新闻要实现从"老百姓"话语向"公民"话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拟剧论开辟了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该著作以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活动为出发点,将生活中普遍的人际互动用戏剧学语言进行描述,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称为"戏剧表演"。本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表演"和"如何表演"来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表演"描述、归纳。  相似文献   

14.
"XX门"在西方主要针对政治丑闻,是相对重大的政治事件。汉语从"水门事件"发生的那一年起,相继借入一些"gate"新词,也就形成了由"水门事件"引领的"门"系列词,但是从泛意或延伸意上来使用的。"XX门"事件都可以称谓舆论事件,具备舆论的特质。各种"XX门"的新提法大多来自于民间、民众,特别是网民而非官方媒体,体现的是一种草根的话语。"XX门"所关涉的事件越来越与政治无关,越来越走向世俗化。"XX门"所涉及的问题必定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与反常性,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问题。"XX门"的流行还与一定话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当前存在的三种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类型出发,分析相对应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记者对其职业角色的定位和呈现,并分析了他们生成的原因。分析得出,在"报道类"、"帮忙类"、"调解类"民生新闻中,记者分别作为"报道者"、"参与者"、"记录者"而存在。这种角色呈现不仅和节目定位有关,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倪沫 《东南传播》2011,(2):112-113
民生新闻要突破选题狭窄、内容琐碎、部分节目操作流于庸俗的瓶颈,宜用好"大题小作"和"大题小作"的辩证法,即运作宏大选题时宜寻找或策划最佳切入口,用生动的故事见微知著反映大主题;报道"小题"时,宜加强媒体的理性介入和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小选题背后的意涵,使得报道体现一定的深度,发挥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从而让观众在"消费"这些"新奇特、假丑恶"式的市井琐闻时,能带着一定的价值判断来看待和接受。大题之"大",大在选题的视野和层次的宏观;大作之"大",大在选题操作中对意义和内涵的提炼、提升;小题之"小",小在选题的贴近和家常;小作之"小",小在选题操作中的最佳切入口。"大"胜在宏观和深刻,"小"胜在亲切和感性。在民生新闻中,"大"与"小"相辅相成,新闻若能在"大"与"小"之间找到平衡点,或由小而大,或由大化小,就能达到殊途同归、生动与深度并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水昌 《新闻世界》2013,(11):171-172
《非遗传人·在中国》避开为"呈现"而"纪录"的常态表达,在呈现精彩"手艺"的基础上,赋予内容更多的是人物在"守艺"中的命运和情感。是一部充满人文礼赞的影视纪录作品,以影像的名义还原了纪录片对人文追溯的责任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未成年网络使用者低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许多小学生更是在虚拟社区中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生产者,积极地进行自我呈现与自我叙事。本文通过虚拟民族志的方法,以B站小学生UP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网络实践中所产生的“自我”层面的变化进行研究。本研究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群体积极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成长感、自我升格的集体社区身份、脱虚向实的社交资源,从而引发了个人自我扩展。但技术对自我的形塑具有双面性,网络中的自我扩展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转换为“自我抑制”。  相似文献   

19.
谭昆  张航 《青年记者》2022,(6):117-118
本文以青年视障者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群体在社交媒体空间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从个体化的微观视角描述了其诉诸成就的身体展演、诉诸知识的专业性呈现等自我展演形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为视角分析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过程,进而提出微博表演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微博中的自我呈现旨在塑造一个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含有表演的成分。文章还分析了微博表演现象的特性、过程和成因,以期对基于微博平台上人们的互动行为及交流过程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