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广告化和广告新闻化可以休矣●马育明,胡玄颖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电视新闻首当真冲,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即有偿新闻。今年5月7日,中宣部召开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广告,是所有传媒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除了我国在"革文化之命"的非常年代中广告被视为异端而禁止刊播外,新闻与广告在报刊电台电视台总是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研究传媒新闻与广告的共性与个性即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对于搞好新闻与广告,防止广告与新闻异化、混淆,禁止"有偿新闻",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广告与新闻是传媒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两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同时又互有联系。根据笔者从事广告多年的经验.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告与新闻之间的区别与关联的探讨,让媒体及广告业在远离有偿新闻漩涡的前提下寻求策划活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广告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广告与新闻是传媒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两者有严格的界限,同时又互有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告与新闻之间的区别与关联的探讨,让媒体及广告业在远离有偿新闻旋涡的前提下寻求策划活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广告活动的效果。新闻与广告之不同点一、两者对真实性要求的标准不一。事实是新闻的源头,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事实同样也是广告诉求的基础和依据,但两者对真  相似文献   

6.
余艳青 《新闻界》2005,6(5):138-139,133
综合有关学者的论述,笔者把目前我国职业道德问题概括为“6大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媚俗新闻、侵权新闻、冷漠新闻和虚假广告,或者两种表现:专业精神的缺乏和"有偿新闻"的严重泛滥(有偿新闻更是专业精神缺乏的表现,但因在我国现有制度之下表现突出,所以作为一个类别单列)。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闻界以禁止有偿新闻活动为突破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文明新风的活动正在深入展开。迄今在新闻传媒中明显的有偿新闻已得到有效的抑制,但还有一种介乎新闻信息与广告之间的隐性广告式信息仍然混迹于新闻版面之间。笔者认为在禁止有偿新闻的实践中,对这种现象有必要辨明真伪,引起人们的注意,与之划清界限,决不能让一些变相的东西蒙混过关。究其历史,广告或信息在我国新闻媒介中已存在了十多年。80年代末曾有人给它命名为“广告新闻”加以肯定。所谓广告式信息,是指那些把广告和新闻信息一锅煮的经济信息(包括产品介绍…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中,能否把新闻与广告等同起来,所谓“广告新闻”是否应该存在,这是新形势下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本文通过对“广告新闻”的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以获取正确的认识。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就会从前一时期的报纸中发现“广告新闻”、或“新闻广告”的字眼,要分析广告新闻,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广告新闻”。《山西日报》84年10月7日的“市场万象”专栏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对广告新闻做了一番解释。  相似文献   

9.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0.
杨阳 《新闻知识》2006,(2):71-72
如今虚假新闻时有出现,以至于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成了“四大公害”。《新闻记者》自2001年起,坚持每年评选“十大虚假新闻”,由此可见虚假新闻泛滥程度滥之严重。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广告不可“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看报纸,不时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文章看起来很像新闻稿,可读着读着却变了味——原来是产品广告,推销产品的。诚然,包括报纸在内的媒体是离不开广告的,我也不反对报纸刊登广告,但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一些报纸热衷于发一些既像新闻又像产品广告的文章,所为何来?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推介产品,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注意;二是将产品广告揉在新闻里头,比较容易让人信服,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三是有人还在搞有偿新闻。借助媒体推销产品,开辟市场,作为一种商业促销手…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偿新闻”成为新闻界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此,我国有关法规是如何规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如何规定的?国外又是如何处理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有的读者可能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新闻界可以搞“有偿新闻”。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这些国家的新闻法律都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例如,法国《关于报刊组织的法令》第13条规定:“编辑的一切广告文章须冠以‘广告’字样”;《葡萄牙新闻法》则要求“所有文字或图像广告,如  相似文献   

13.
陈超 《新闻记者》2002,(1):68-70
近年来 ,广告经营行为介入新闻业务的势头很猛 ,出现了大量“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 ,给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理论界带来一定的混乱局面。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以便在理论和实践中分清新闻和广告。 (本文中的“广告”是指大众媒体广告 ,而且仅指商业广告 )“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是一种异化1.新闻与广告不能相容“新闻”与“广告”定义很多 ,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 ,权威理论普遍认为 :新闻强调“新”、“真实客观”、“迅速传播”、“具有新闻价值” ,是“时间的易碎品” ;广告包括…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一些新闻记者热衷于招揽广告业务,为了使广告搭上新闻这辆快车,演变出了所谓“新闻广告”和“广告新闻”这类“两栖新闻”。为了维护新闻在受众心目中客观、公正、真实的地位,有必要划清广告与新闻的界线。应当看到新闻和广告二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它们的同一性表现在哪里? 新闻和广告的生命都在于真实。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和广告的立足之本。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广告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商品信息的传播。新闻和广告都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新闻以传播人们未知、需知的社会活动信息为主要对象,以  相似文献   

15.
有偿新闻的病因与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 《记者摇篮》2005,(5):19-19
“有偿新闻”是权力拥有者的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一种延伸。新闻腐败是行业腐败的一种具体表现。有偿新闻是一种变相的权钱交易,有偿新闻和新闻广告化,是新闻业走向市场后出现的突出问题。新闻从业者掌握着版面和节目时间,拥有一定的信息发布权。企业、单位要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知名度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就要借助传媒做宣传。它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花大价钱做广告宣传;二是用低于广告价位很多的钱款支付给有发稿权的新闻从业者。  相似文献   

16.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17.
郝彧 《新闻世界》2012,(5):140-141
在当今的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广告穿上新闻的外衣,让人难辨真伪。广告新闻化的这股歪风正愈刮愈烈。广告新闻化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版面“一体化”,二是形式新闻化,三是内容故事化,四是“专家”忽悠化。广告新闻化危害如下:一是欺骗、误导消费者,二是损害媒体品牌形象,三是阻碍广告行业发展。规范广告发布,构建消费者、广告商、媒体三方面“共赢”的良性互动,才是媒体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达萌 《记者摇篮》2006,(11):24-25
“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将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当然,“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有偿新闻”的现实形态五花八门,按“有偿”形态可分为六类: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虽然兑现“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这些新闻按信息性质可分为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价值和人为杜撰炒作的虚假新闻三类。  相似文献   

19.
广告的新闻性与新闻的广告性 一百年前,美国广告界著名人物拉斯克回答一位造访者说:“广告是关于产品的新闻。”而造访者却说:“不对,广告是纸面上的推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沟通产、供、销关系的广告业应运而兴。与此相关,在报刊的版面上、广播与电视的新闻中,出现了广告和微观经济新闻(主要指产销信息、市场动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报道)“一勺烩”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新闻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有的称赞这是熔新闻与广告于一炉,是新形势下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新闻文体——“广告新闻”。另一种意见认为,广告就是广告,它是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宣传;新闻就是新闻,它是舆论机关发布的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