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国前期与后期公文的诸多差异中,是否采用现代标点、分段方法是较为显著的一项。探究民国公文的标点、分段问题,不惟方便对民国公文阅读、理解,促进民国档案利用工作,而且对民国档案文件的汇编、点校、整理出版均有所实裨益。  相似文献   

2.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2):36-39
电报作为公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民国时期被广泛运用。从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电报中,能够探寻近代电报公文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在公文程式改革及一般公文格式的影响下,电报公文的格式、收发处理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1):23-26
公文用印是各个历史时期公文制作的普遍现象,体现了公文的真实性、权威性。本文以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文书档案为例,论述了民国时期文书档案印章的种类、时代特点,并分析了民国文书档案印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清改 《兰台世界》2013,(26):150-151
民国公文的事由分"事""由"两端:文首叙由("事"字式)和稿面摘由("由"字式)。民国公文并无标题,现在见到的档案文件标题,是编辑公报、汇编文件和讲解公文程式的编者们撰拟的。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档案以公文为主。由于民国政府在档案立卷归档中实行的是"有文必档"的原则,使民国档案保存的案卷内容繁多,薄厚不一。由于公文没有和现代的公文一样形成文件标题,只能以问题为单位提供案卷级检索,给档案的鉴定、保管、利用带来了不便。民国档案文件级著录工作的开展,对建成全国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中心,实现民国档案馆际交流,更好地为历史研究服务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国前期公文的纸面结构多沿袭前清,上行下行区分森严,公文格式在纸面布局上呈现出一个权力关系图式.民国后期,公文纸面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一个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包含了“去权力化”的色彩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民国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筹备档案为例,从公文处理机构与人员、公文文种、公文处理流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政府公文处理的基本流程,并分析了其公文稿面、盖印与署名、公文缮写、一文一事、处理期限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民国档案因年代久、破损多,加之公文的格式排列和文字用语与现代公文有较大区别,其数字化工作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和亟待规范的问题。遂宁市档案馆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从2016年9月开始启动,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又结合馆藏档案的实际并参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一些做法,在整理加工、著录划控、题名拟写方面展开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馆藏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遂宁市档案馆,馆藏有民国档案16个全宗共16907  相似文献   

9.
公文效用的发挥存在于传播过程中。就民国时期来说,公文传播具有宣传说服与政治教化、修辞行为与政治灌输、符号意义与政治认同等政治功能,皆为树立和巩固政治权威所服务。然而,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公文传播的政治功能效果明显但有限。  相似文献   

10.
任命状创设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并逐渐与委任令分流。北洋政府时任命状分为四种。从前清的文章式敕书到民国的中心语式任命状,任命性文书行文程式的递变折射出公文现代化的效率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为匹配现代报刊体例,晚清官报中的通行公文在版面格式要素上进行了精简,并新增公文标题这一形式要素。在通行公文的体式建构上,《北洋官报》和《内阁官报》并不统一,《内阁官报》创立了专门的通行公文体式,《北洋官报》则继承传统的文体分类,采用了多种文体融合的体例。通行公文的诸多形式改变充分反映了清廷精简文书、提高效率的意图,且这些改变也成为民国公文改革的先声。晚清官报中有关公文标题的探索也为后来实体公文标题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经中央党部、内政部及教育部的提倡与实践,后由行政院、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上升至国家层面全面推行,最终实现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整齐划一。尽管各部门推行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初衷有所不同,但这一制度变革对民国文书改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侯吉永 《档案》2014,(3):51-56
在民国学人看来,公文白话化的渊源在于《尚书》,其前奏与背景则是白话文运动,进程则滞缓于文学。个中原因,既有语言因素,公文的程式结构与文言长期契合,白话一时难以取代;也有社会政治因素,标举文言在于维持精英主义的知识体制和特权阶层的文化霸权。其文白的分野标示着阶级的对抗与话语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是一个身份等级社会.公文中的称谓,因为能够直接体现出官署之间的尊卑高下,契合了等级政制的需要,所以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形成格式规范而被严加恪守.发展至清,其格式之繁已臻于极致.及至民国,复杂的称谓格式却逆转而下:渐趋简化,甚至解体.这个演变过程折射出我国公文"礼仪"让位于"效率"的现代化精神.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公文称谓词语的简化,二是公文署衔程式的进化.下文试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公务文书,因为它是有关国家管理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所以简称公文。公文包括主体性公文与辅助性公文。主体性公文,是由高层次机关或其领导人向下级行用的文书,它是行政机关在进行本质管理活动中要普遍、经常、大量使用的通用公文,是公文的基本形式、主体成分。辅助性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进行与本职任务相关的社会活动而借助相应的其它书面形式,是主体性公文的一种辅助与补充。在主体性公文中,有指挥类公文,如命令、指令、指示、布告、决定、决议、计划等;有报请类公文,如报告、请示等;有批转类公文,如批复、批转、转发等…  相似文献   

16.
侯吉永 《档案》2014,(7):10-14
公文体系的设置与政治体制的变革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这在民国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政治体制调节公文体系的设置,国家政权每确立一种新的政治体制,都相应地带来公文体系的调整和翻新,二者存在逻辑上的因果照应;另一方面,公文体系又参与政治体制的建构,对现实政治秩序的塑造发挥着符号权力。  相似文献   

17.
哪些公文必须加盖机关印章,哪些公文可以不加盖机关印章,在不同的机关掌握的标准是不同的.本文就公文可以不加盖机关印章的几种情况提出了看法和依据.属公文特定格式的"会议纪要",不加盖机关印章:命令(令)、议案须由领导人签署(或加盖领导人签名章),不加盖机关印章;法定会议通过的决议类公文,不加盖机关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协办机关可以不盖章.  相似文献   

18.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局藏有乾隆六年(1741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间的近二百年的清代喀左旗王府公文档案多为蒙文,兼有少量的满文、汉文.这些幸存的档案文献,作为蒙古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记录着喀左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明人围绕公文所开展的辨体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公文文种与非公文文种进行了区分,公文的文体特征逐步走向清晰;二是在公文文种内部强化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整个辨体的过程既有聚焦于个体的关注视角,又采用了一定的类化处理方式,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体类兼顾、博约而返的研究趋势,对公文文种“源出于经”与“源出于史”的探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开滦集团档案馆馆藏民国36年开滦矿务总局的一封英文信件,我们得以获悉很多历史信息,特别是查看信件的传送、翻译、批复、收讫、保管等细节,也能窥豹一斑,了解到70多年前的开滦煤矿日常经营之规范、财务流程之完备、公文管理之精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