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对负荷的概念与定义着手,对运动负荷、训练负荷以及内部负荷、外部负荷(即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概念与定义提出疑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确认。运动负荷是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其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也不是刺激与应答的总和,它具有刺激的功能。所谓的内部负荷即生理与心理负荷实则是外部负荷的效应,即负荷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自己训练实践,认为青少年中长跑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寻求科学的训练和恢复、负荷强度与负荷距离,适宜的选择最佳负荷强度与负荷距离使训练效果更有实效性,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水平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广州市体育西路小学一、三、五年级三个年龄段男女学生其300人进行唪质测试结果发现:广州体育西路小学学生形态发育良好,身体素质发展基本良好,但心血管机能状况有待改善,定量负荷下心功能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与1995年同年龄段广东省城市小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相比,血压升高幅度较大、建议采取一些着重改善学生心血管功能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  相似文献   

4.
足球运动体力负荷和生理负荷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甲级队运动员的春训测试,对足球运动的体力负荷和生理负荷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足球比赛中的能量代谢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分布与生理负荷量的特点,避免因不同类型的生理负荷强度分布之间的互相叠加而造成总体分布曲线的偏差,对采集30所高校的458名“标志”学生的16万个数据进行K—Mema聚类分析,分成3类曲线,平均生理负荷强度为:113、132、151次/min,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中国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6.
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于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承受负荷的科学监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足球专项训练负荷监控在提高运动表现和预测损伤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内外部训练负荷出发,总结归纳了训练实践中常用的量化指标,并基于跑动、加速度指标的外部负荷及心率、问卷调查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内部负荷构建了监控负荷的量化体系。在概述分析目前国内外训练负荷监控手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了通过负荷监控解决训练问题的关键点,建立了多指标的训练负荷量化体系。总之,新兴技术主导发展负荷监控手段和训练负荷监控的个性化已成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爆发力训练负荷强度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速度、力量型运动项目中,爆发力对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增强爆发力则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主要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当前几种确定爆发力训练强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变负荷法以及由此导出的变负荷训练模式,以求为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任强 《山西体育科技》2006,26(3):47-47,49
本文对拳击运动员的力量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出拳击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得出了小负荷力量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中等负荷强度的力量训练不适用于拳击运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华东地区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遥测技术和多项式拟合法等方法,对华东地区7所高等院校体育课的运动生理负荷强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为实施体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20,(2):111-120
对国内外训练负荷量化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人类通过训练负荷量化提升运动能力可以追溯至早期文明时期。在20世纪初,骨骼肌收缩过程中乳酸的产生开启了负荷量化和走向科学化的大门。研究认为:间歇性训练中采用的心率下限和恢复间期心率上限的要求是真正意义上负荷量化科学的开始;无线心率采集技术在训练负荷量化中的使用是内部负荷量化的升华;主观训练课负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类项目的负荷量化;GPS技术在使用距离、速度上存在局限,可信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对于训练负荷量化研究有助于提高训练方案的科学化和系统性,进而为训练方案的合理性提供有效的反馈。  相似文献   

11.
对训练学中有关“负荷”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逻辑学和辩证法的原理,对训练学中有关“负荷”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对“运动负荷”概念界定不清,对“负荷量”、“负荷强度”的认识存有分歧等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征解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田径速度力量项群运动负荷控制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揭示,多年训练过程中一般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所占比重,随着训练年限和竞技能力增长而趋于递减,但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所占比重则趋于递增。年度训练过程中的准备期训练重点集中在发展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专项技术训练等方面,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几乎平行发展并呈现出渐进性递增特征,其中负荷强度一般控制在80%-90%最高成绩水平上。比赛期的负荷量约下降20%,但负荷强度上升10%。而过渡期则表现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下降的特征。小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赛前小周期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有所降低但负荷强度却有所增加的特征,而且负荷强度在赛前2周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其中大强度训练的持续时间约为10.5天-21天,其比例约占赛前训练总负荷的10%-30%左右,最后一次大强度训练高峰出现的时间一般距离比赛日之前5天-12天。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张力为  林岭  赵福兰 《体育科学》2006,26(11):49-56,74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之间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了界定。讨论了心理疲劳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指出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讨论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方法,指出,心理指标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多维的、长期的和个人化的监测会更加有效。最后给出了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包括变换训练及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悦纳自我和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14.
徐本力 《体育科研》2004,25(6):29-32
对运动中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结构、概念及科学调控中的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  相似文献   

15.
曹磊  顾鸿泉  杨颂 《冰雪运动》2013,(2):66-69,80
深刻认识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通过实践经验和相关信息的论证,指出应抓住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特点,在不同的训练阶段、训练时期,根据训练任务目标、训练方法、运动员机体适应性,以及训练方法发展创新的需要等,有针对性、创造性地选择采用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点,值得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少年在亚极量、极量负荷运动下血中MDA、GSH、SOD和CAT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不同运动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采用跑台提供运动负荷 ,对 48名少年进行了安静、亚极量负荷和极量负荷下血浆中丙二醛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的测定。结果发现 ,MDA在极量和亚极量运动负荷下极显著地高于安静时 ,极量负荷下又极明显地高于亚极量负荷时 ;全血中 GSH在两种负荷下均比安静时显著下降 ,但两种负荷间无明显差异 ;SOD的活力在两种负荷运动下显著高于安静状态时 ,极量负荷下虽高于亚极量负荷时 ,但无明显差异 ;CAT在亚极量负荷下其活力比安静时有所降低 ,但不显著 ,而在极量负荷下非常显著地高于安静和亚极量负荷状态时。  相似文献   

17.
运动负荷术语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最常用术语 ,对运动负荷的实质进行了分析 ,认为运动练习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是运动负荷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应防止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应用的混淆。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胡刚军训练负荷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胡刚军的训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胡刚军的训练始终抓混合代谢负荷的比例 ,通过加大混合代谢的负荷来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 ,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 ,具有鲜明的特征 ;胡刚军的训练节奏明显 ,负荷强度安排合理 ,在保持一定负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负荷强度 ,符合当前先进的长距离跑及超长距离跑训练的趋势 ;胡刚军的赛前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安排合理 ,调控得当。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化指标与训练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河南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冬训准备期训练负荷进行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结果显示:冬训的负荷强度较小,负荷量过大;CK对诊断负荷强度较为敏感,表现出很强的同步性;BU对诊断负荷量较为客观.但在BU处于高位、负荷严重积累时,并不随负荷量的变化而明显地变化;Hb与负荷量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相对滞后.提示:具体应用时,一定要将这些指标与负荷的变化结合才更为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