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知君断肠令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树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全诗。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为恋人的真情所感动,毅然与其私奔的事,赞扬了此女爱情的热烈、执着。诗中的“暗合双鬟”意为偷偷地将原先分为两股的发髻合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当时的风俗,“双鬟”是处女的标志,出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断肠”一词,但原因却各不相同。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向子諲《阮郎归》)宋金议和后,抗金志士向子谨痛心疾首,“断肠”一词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画卷,也以当时的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不少的“断肠”人形象。这些“断肠”人中有孤寂伤春的思妇,有羁旅天涯的游子,有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有凄怆欲绝的痴情人,有悲苦幽怨的弃妇,也有乐极销魂的歌妓舞女,这些形象各有其独特的心境和情怀。本文以古代社会制度为背景,简要分析了古典诗词中的“断肠”人形象。  相似文献   

5.
明代复古之风盛行,并产生了颇具规模的追和宋元名家词作的现象。戴冠对朱淑真的《断肠词》进行了全集追和,有《和朱淑真〈断肠词〉》,且都基本采用原题原意。这为朱淑真的词作传播和明词中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宋代著名女作家朱淑真,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现存的《断肠词》莫不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讴歌情怀、畅述心志。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酷暑炎炎的盛夏;无论是悲凉萧瑟的秋天,还是寒风凛冽的隆冬,都令她触目伤怀,黯然断肠。她悲在芭蕉叶上、梧桐树里、桃李丛中、梅花枝头,真可谓“对景无时不断肠”。可以说,“断肠”是贯穿朱淑真诗词的主调,是她强烈思想感情的凝聚,是她与悲苦命运抗争的印记,也是她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发出的愤怒呼声。她之所以如此“断肠”,乃是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爱情婚姻的不幸、独立特行的气质个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词语故事     
1.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相似文献   

8.
“断肠”,比喻令人十分悲痛。在古典诗词中,人们常用“断肠”一词,表达深沉的别愁离绪和思念之情。如曹操在《蒿里行》诗中写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唐代顾况《听角思归》诗云:“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唐代高适《燕歌行》有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再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凤凰阁》词中语:“断肠人在栏干角。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这滋味黄昏最恶(难忍)。”相传,历史上还确有。断肠”的故事。据《世说新语》载:魏晋时  相似文献   

9.
说“断肠”     
古代诗人喜欢用“断肠”来形容人的极度思念或悲伤,用“断肠人”来指漂泊流浪、充满忧伤的旅人。例如,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曹丕的“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燕歌行》)。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其二)》)。“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  相似文献   

10.
有些词语,我们经常使用,却往往不明白它们的由来。其实,这些词语常常包含着十分有趣的故事。1.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  相似文献   

11.
汉代风俗文化对本时期诗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乐舞、宴饮、祭祀、方仙道信仰等风俗文化促进了汉诗的创作和传播;俗乐的流行造成了汉代歌诗内容的世俗化;乐舞、享乐、祭祀等风俗和风俗的地域差异影响到了汉诗的体裁、形式、语言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湘西民间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特有的、神奇的民俗风情画卷.文章主要将故事中描绘的宗教信仰风俗、民间制约风俗、婚嫁丧葬风俗、传说山歌风俗、传统节日风俗等方面的风俗民情,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一般而言,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而王鲁彦的风俗小说以表现浙东风俗为主要内容,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艺术手段:作家着意于表现冥婚风俗,由于风俗自身的强大社会规约性功能,致使小说的内容被风俗内容所划定;冥婚风俗是浙东民众所信仰的,这是结构小说的现实性基础和逻辑起点;悠久的历史承传,为小说创作设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为了达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反映风俗的真实性效果,作者采用了民俗叙事与故事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因此,风俗小说真实呈现社会习俗远胜于对人性的揭露,风俗成了小说创作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说"一寸肠"     
唐人的习惯用语“(寸)断肠”直接来源于东晋南朝的流行用法。从东晋开始,“(寸)断肠”是一个带有佛教内涵的用法,而唐代用“一寸肠”指代自己亲骨肉的用法,其来源是东晋佛教译经中的“穷肠子”。对这两方面,历代辞书均未涉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荆楚岁时记》成书前,关于岁时风俗的记录,存在于子学文献、地记文献与志异类文献中.展示的是其与政教、地理、风俗传说间的学术关系。汉魏时期,在政教风俗观、地理风俗观、民间风俗传说这三类体系下,形成了古代文献关于岁时风俗知识的不同记录传统及其多重记述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子殇     
过去了,那个断肠的夏天。就在那个极度干旱炎热的季节,你和两个小伙伴偷偷去水库洗澡,你忘记了爸爸的叮咛,滑向了那个阴险的漩涡,从此再电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18.
社会风俗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在清末民初风俗变迁、区域性风俗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在服饰、婚俗、陋俗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相传宋代女诗人朱淑真曾巧制一首断肠诗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相似文献   

20.
孙新 《文教资料》2011,(12):19-20
汪曾祺小说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叙写故乡的风俗,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深了人们对当地风俗的印象;独具特色的风俗描写背后传达出温馨与和谐的人情、仁爱与率性的人性。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的风俗小说世界。风俗描写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他的小说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