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村乐清,或以哀景材哀情。但是,许多诗人文立在走笔驰情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快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诗译》中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王夫之引的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蔽》的本章,其意思是:从前我出征离家时,杨柳枝叶扶疏;现在我出征归来,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显然,这是以‘唐柳依依”…  相似文献   

2.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李白这首诗千古流传,众人皆知。此诗写出了三峡两岸的壮美情景,你看,早晨白帝城的彩云,说明白帝城山高和雄伟的气势;千里江陵,说明长江的蜿蜒曲折;两岸不停地啼叫的猿声以及绝壁险峰,既恐怖又壮丽,让人想像到三峡两岸山深林密的情景,还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但就在这猿啼声中,轻舟已经过了万重山!此情此景,令人难忘。这首诗不但写出了诗人的艰苦历程,还写出了诗人在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心情。千里之外获赦,江陵“一日还”,写的就是诗人回家的感觉,写出诗人…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5.
作者带着喜、怒、哀、乐的感情看景物.景物也就具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所以说,所有景语都是情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的这两句景物诗,就是诗人带着两种不同感情唱出来的。这就叫抒情,而且是精彩的抒情。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对《诗·小雅·采薇》末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语,是其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从《采薇》的主旨来看,其末章并未"以乐景写哀,也谈不上"以哀景写乐",而是以杨柳、雨雪的景物转化来表现感时伤事之情。  相似文献   

7.
我常常想,在中国的诗歌园地里,描写行舟迅速的诗,只怕首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相似文献   

8.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诗人流放遇赦经过三峡顺流东下的轻松心情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他还用诗的语言描述了顺水行舟的运动.在物理学中,是怎样描述物体  相似文献   

9.
杨虹 《学语文》2002,(2):22-2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经典抒情诗,通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特别值得回味。这一句章法上的价值,前人早有评点。如沈德潜:“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唐诗别裁》)。刘永济:“‘两岸猿声’一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唐人绝句精华》)。  相似文献   

10.
诗人往往善于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或欣喜,或苦闷,或哀凉的心情。写乐景抒哀情,乐与哀对比,乐景与哀情的矛盾,将哀愁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含蓄,更加深邃。本文就杜甫《春望》的教学分析,另选其相类诗作,引导学生有机拓展,深入领悟,提高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2.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1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一个春天,因当时诗人入永王李磷幕府,卷入了一场本不该有的政治斗争风波,被肃宗流放夜郎(今贵州省一带),诗人取道四川赴贬地,当行至白帝城时忽闻朝廷大赦的消息,惊喜交加,旋即放舟由四川白帝城东下湖北江陵。此诗就真实地抒写了诗人  相似文献   

14.
船山诗论以“情与景”的结合在诗中呈现的意象形态为其立论依据;以“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叫含情”为其诗美理想;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而“一倍增其哀乐”为其佳效应,凡此种种,,莫不新入耳目,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极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早发白帝城》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写作技巧通常包括五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行文结构、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1)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对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场景描写中寄寓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都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7.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在读到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的时候,头脑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早晨,彩云缭绕,坐在一艘没有载重的船上,离开白帝城。沿湍急的江水顺流而下,两岸重山峻岭中不断传来猿清脆的叫声,正在浮想联翩之际,船已穿过了无数重山峻岭,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相似文献   

18.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一个春天,困当时诗人人永王李磷幕府,卷入了一场本不该有的政治斗争风波,被肃宗流放夜郎(今贵州省一带),诗人取道四川赴贬地,当行至白帝城时忽闻朝廷大赦的消息,惊喜交加,旋即放舟由四川白帝城东下湖北江陵。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20.
《王步文》:一个早期共产党人形象的再塑向宁公元759年春,唐代大诗人李白顺长江而下时,不禁把酒放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它如乳的江水哺育了炎黄子孙的千秋万代,而今,它依然是古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