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2.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3.
“唉!竖子不足与谋!”课本注:“〔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问题是范增骂的究竟是谁?从上下文来看好象骂的是项庄,因为紧接着他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显然其中的“项王”指的是项羽,项羽是不在被骂之列了。因为前文还有“范增起,召项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范增曾向项庄交代了任务。可是当项庄舞剑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作为一篇千古名文,课本的注释详尽而细致,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对文中“臣请入,与之同命”一句,课本上把“与之同命”解释为“和他拼命”,“之”指代项庄,这是不妥的。这句话是接着张良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讲的,张良的话中...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中的范增辅佐项羽建功立业,功不可没,然我认为其人品极差,我们不可学之。原因如下:其一,当项羽听说沛公准备在关中称王时,十分恼怒,下令攻击沛公的军队,范增认为沛公此人野心甚大,要项羽早些进军,可见其心之歹,枉为读书人。知战将临,为何不劝解二人,要知受苦的都是天下百姓呀!其二,沛公赴宴,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让他杀掉沛公,然项羽不从,范增只好招来项庄,杀心陡起,故意用话语激项庄,使项庄趁机杀沛公,可见其心之歹毒。其三,沛公走后,张良进帐辞别,赠范增玉斗一双,范增却把它扔在地上,用剑击碎,又骂项羽项伯等人,可以说在小辈面…  相似文献   

6.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7.
对教材中有误的注释,是迁就还是否定?我们的做法是:不迁就,不武断地加以否定,而是采取灵活的处理态度,变误注为巧注,使之发挥它独有的学习效用。具体做法是:一、商榷注释,启迪思维课本中有些主观性很强的注释,正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材料,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进行判断,做出更加合乎事理的解释。如《鸿门宴》“樊哙闯帐”一节,樊哙对张良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课本注:“同他拼命。之,项庄。同命,死在一块儿。”粗看没有错误,但细细一想就有不合事理的地方:这里不是拼命的地方,杀死了项庄事情反而会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樊…  相似文献   

8.
距今两千二百年,楚汉相争一小段,沛公刘邦赴宴会,项羽堂弟来舞剑。企图趁机杀刘邦,谋士张良识破绽,暗示护卫快登场,武将樊啥去“陪练”。项庄阴谋未得逞,沛公溜出鸿门宴。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夏振凯!沈阳~~  相似文献   

9.
[拼音]xiànɡ zhuānɡ wǔ jiàn,yì zài pèiɡōnɡ[出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释义]项庄在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或做事除表面意思之外,实际上别有所图。[故事链接]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  相似文献   

10.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11.
在《鸿门宴》中,刘邦入咸阳,曹无伤就使人言于项羽,是为不忠;曹无伤激化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必会使两军交战,是为不仁;他想借项羽之手杀了刘邦,是为不武;一旦杀人不能举,他必死无疑,是为不智。如此之人项羽对沛公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其意是要刘邦杀了曹无伤。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是为忠;“卫士不内”“侧其盾以撞”,是为武;“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是为勇;遵守先前的约定,是为义;说项羽“亡秦之继耳”“不取也”,是为智。如此之人,项羽非但不怒,反叫“壮士”,赐之酒肉。这表明项羽对小人是杀之而后快,对英雄敬…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中,“鸿门宴”一节除了在《项羽本纪》中涉及之外,还有另外的三种写法。《高祖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 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中,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的一段,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道: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解②,为(wei)将要。这里把“为”字作“将要”讲,这种讲法值得商榷。“为”字能否作“将要”讲呢?能的。如《汉书·匈奴传》里有“单于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以前讲《鸿门宴》时都是采用习惯的说法:项羽不杀刘邦,主要是因为他的“妇人女子之仁”。果真如此吗?近细细味之,我以为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知情退怒,二是重义知时。先看知情退怒。我们知道,促使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直接导火索是曹无伤的谎报军情:“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一突来的谎报,于自恃功大、骄横自大、欲成霸业的项羽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故尔,不假思索,项羽便作出了“击破沛公军”的决定。  相似文献   

17.
乃一、副词1、“就”。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鸿门宴》)——项伯于是就在夜晚骑马,跑到霸上的沛公军中,以私人身份会见张良,把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事全部告诉他。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到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里的“步走”,有的注家解释作“徒步逃走”讲(如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总感到于文气有不顺的地方。①沛公放弃了车骑,“脱身独骑”,看来沛公是骑马了。其他四将骑马了没有?如果四将骑马,那么“独骑”“步走”应如何解释?如果四将不骑马,只沛公一个人骑马,这四将怎么跟得上沛公的马速呢?怎样对沛公实施有效的护卫呢?②沛公还没有动身,项羽就派陈平出来召唤他了。沛公为了迅速回  相似文献   

19.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功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自《史记》的《鸿门宴》(高中二册)和《信陵君窃符救赵》(高中三册)。有几处用到“为寿”。例如: ①沛公奉巵酒为寿②(项)庄则入为寿,寿毕③公子起,为寿侯生前教材虽有注,但都前后不一,语焉不详。如《鸿门宴》注“沛公奉巵酒为寿”为:沛公举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注者视“为寿”为一个动词;而《信陵君窃符救赵》注“为寿侯生前”为,到侯生面前,举酒杯为他祝寿。注者则又把“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