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达佛爷赞     
方成  王春瑜 《传媒》2002,(6):54
鲁达老哥何许人也?佛也,活佛也。或疑此说不亦妄乎?余曰不然。明代思想家李秃翁卓吾他老人家读《水浒》,至三拳打死镇关西处,挥笔批曰“活佛”,后凡见智深打死恶人,辄批一字:“佛”。真可谓一字千钧,洞开不二法门,点出智深神髓。当今红尘人欲横流,贪官污吏狼奔豕突,安得鲁智深佛爷再世,挥舞禅杖,使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落花流水,不亦快哉!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8,(3):6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似文献   

3.
一篇小品文的绝妙好题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刊登了一篇小品文,题目是:《摩登论语: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题目是套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竞被罚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并加上这样一条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怪乎!》这条辛辣讽刺的绝妙好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日前,首都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传出诵读《论语》的稚嫩童声——首图专为孩子们推出免费国学小课堂,让他们从小接受国学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5.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6.
我常常想,孔子《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描述了当年他所经历的一种文化传播盛宴的场面,并且揭示了当时的文化传播者应当具备的传播心态?然而,也许由于某种文化习得性遗传的原因,到现在,许多教科书中,仍将“时习之”仅仅注释为经常温习。这样,三句话就成为逻辑上互无联系的并列语句。  相似文献   

7.
<正>清阮元校刻《左传注疏》哀公八年载: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雠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  相似文献   

8.
名人在成名前,大概都属于“凡人”。天生的名人是没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人宁有种乎?其理亦然。“凡人如何成为名人”?汉代的邹长倩先生指导过“发迹”前的汉代名相公孙弘。邹先生说:“夫人无幽显,道在则尊。”名气大不大,名声响不响,其实无关紧要;有了“道”,才能在社会上变得贵重,受人尊崇。因此,“虽生刍之贱  相似文献   

9.
沟通问题     
沟通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虽说语言文字是极有效的沟通工具,但问题似乎不在这里。动物没有语言文字,却很容易沟通,极少有误会不理解的地方。人大约太复杂了吧,虽说有各种各样的沟通手段,却始终难以沟通。自古朋友反目,情人生隙,夫妻失和,君臣猜疑,父子成仇,大多因为沟通不畅所致。孔子有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做学问的人,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生气恼怒。境界高标绝俗,只是人是社会动物,除非隐于山林,否则沟通关乎生存。屈原应该算是君子吧,忠君不二,忧国忧民,学问更是没说的,遭谗去职,却无法申…  相似文献   

10.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11.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1990年8月1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热情接待了张凯元等四位台湾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邱光欣、教授沈如钢在座。这四位台湾客人都是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校友团的成员。由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成舍我先生创办的这所学校.设有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广播电视等系,有两种学制:高中毕业生入学后学制为三年,初中毕业生入学后学制为五年。自1956年建校以来,已培养  相似文献   

12.
“豆腐块”者,短新闻之戏称。出自作者之口,每属谦辞;出自读者之口,则多含贬义。故短风久倡而未盛,长风屡刹而不止,其源盖出于对“豆腐块”之谬见。子曰:“必也正名乎?”为“豆腐块”正名,此其时矣。豆腐块之为物也,营养丰富,物美价廉,乃大众之美食。然制作豆腐洵非易事:一曰求细,重在去杂;二曰求新,贵在鲜嫩;三曰求精,妙在特色。三美俱备,方称上品。故工其事者纵穷毕生之力,未必尽臻佳境。新闻亦然。所谓短新闻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说,不亦惑乎! 纵观中外新闻名篇,能传诵一时,历久弥新者,  相似文献   

1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的第一项要求,也是孔子一生治学中最深刻的一种体会。一个人如果好读书,又能时时刻刻地温习和钻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乐趣。不侍说,谁能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谁就会有不可估量的丰收。“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书籍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4.
飞花拾零     
何谓中国精神胡乔木同志最近在为《中国精神》一书题词时写道:“天下为公;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杀身求仁,舍身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永远领导我们前进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5.
收听广播,常听见“青睐、青睐”的,每天总有几次,甚至更多。不禁想起一则轶闻来。郭沫若当年访苏,一位汉语学者陪他看演出。那位俄罗斯大师,研究古汉语,却没有到过中国,不晓得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看到兴浓时忽然问郭沫若:“君以为悦乎?”  相似文献   

16.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17.
吾日三省吾身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有名的弟子之一。日,每天。三,虚指,言其多。省(xǐng),反省。身,本身,自己。此章论曾参省身慎行之事,是曾参对弟子的启发性谈话。意谓: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不欺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曾子是两千年前的人物,他所据以反省自己的准则,自然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在后人不断的引用过程中,逐渐被简化、紧缩并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指导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净化精神境界的箴言。今天,人们往往通俗形象地把“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格言比拟为“过电影”。  相似文献   

18.
话中有画     
“死了人没有?没死人我们是不去的。” 歹徒持刀抢劫群众数次报警,湖南涟源两派出所竟以此理由拒绝出警。  相似文献   

19.
采访轶事     
一、“都死了?太好了!” 日常生活中我奉行这样一个原则:费心智,不可;劳筋骨,可。盖因费心智要白少年头,劳筋骨则是锻炼身体。所以,“三思而后行”,“话到嘴边留半句”这等古训,于我是大大的费心智,一概不取。那么,不费心智的办法便是:有话直说,实话实说。于是,直率就成了朋友们对我的评价。因了这个直率闹过不少笑话,最典型的就是一句:“都死了?大好了!”  相似文献   

20.
“沃克哈德,你有女朋友吗?”“没有。”“你吸烟、喝酒吗?”“烟酒不沾。”“一不喝酒,二不吸烟,又没有女人,那你图什么?”“为了长寿。”“既不喝酒,又不吸烟,连女朋友都没有,活100岁又有什么意思?”哄笑声中,沃克哈德一本正经地说:“长寿,是为了新闻事业。”在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中,这段对话几乎无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