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杰 《阅读与鉴赏》2006,(7):122-123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有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有波澜呢?除了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工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追求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的文章要追求波澜。要达到文章有波澜,一是内容本身就曲折多致,一是在表达上用艺术手法取得波澜。即使内容本身曲折了,也得讲究表达方法,才能使文章取得一波三折的效果,所以表达方法很重要。这里略说几种: (一)悬念法。怎样使用悬念法,举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有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有波澜呢?除了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工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悬念”,即作者有意识地不把人物命运、故事结局和盘托出,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4.
记叙文写作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制造波澜.使行文曲折有致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文章的行文不能显示生活的丰富性,就会显得单薄乏味,因此文章要准确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自然会有冲突,有转折。文章的曲折是有意制造些延宕、阻碍,使文章波澜有抑扬。而波澜的"落"是为"起"积蓄力量,情节的"抑"是为了更高的"扬"。一阻一畅,一起一落,一抑一扬,以至异态纷呈,新奇屡出,能给人留下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8,(7)
记叙事件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无趣。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叫做波澜。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有哪些方法呢?一、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就是在时起时伏,时紧时松的情节发展中展示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正>"文如看山不喜平",记叙文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收到尺水兴波、引人入胜的奇效,巧设悬念,制造波澜是一种好方法。如何设置悬念呢?一、以"节外生枝"法设置陡转的情节要敢于打破事件叙述的既定的思维流程,不再沿着现成的行文思路走,而是采用"节外生枝"的方法,设置令人意想不到的陡转情节,造成悬念,形成曲折波澜。请看梅雨《白老师的大海》的开头三段:白雪梅老师来到大青山深处这所乡村中学教初二  相似文献   

8.
张丽平 《高中生》2008,(15):64-65
作文的结构要生动有趣,情节即要像波浪,也要像山势。文章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能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引人探胜访幽,充满无穷的诗意美。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意味深长呢?一、抑扬顿挫。这是一种褒扬和贬抑互相交错的手法。对要赞美肯定的人或事,先贬责、否定,是为欲扬先抑;对要贬责、否定的人或事,先赞美、肯定,是为欲抑先扬。如果要赞美什么,一开笔就连篇溢美之词,或要贬责什么,一下言则横加指责,那么,文章就是一褒到底,或者满篇贬言,波澜不兴。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方法,就能使文势跌宕曲折,起伏变化,给读者以新、奇、美的享受,文章也因此有了生气。二、尺水兴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义,余味曲笔。"这就是说,文章不宜平铺直叙,快人快语,而要讲究"隐义"和"曲笔",要把故事写得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似潮涨潮落,扣人心弦。请看下面这篇以"人与路"为话题的作文。  相似文献   

9.
"文似观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故事叙述要有起伏,情节发展要有曲折,情感抒发要起波澜.巧设悬念是使文章情节发展曲折起伏,主题揭示淋漓尽致的方法之一. 同学们在写作时,适当学一点巧设悬念的写作技巧,能够把事件叙述得更加形象生动,情感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情节发展得更加扣人心弦.下面,将结合实例分别就在创作过程中怎样设置悬念来提高文章写作高度谈谈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的就是叙事性文章要巧兴波澜多变化,才吸引人,才好看耐读。叙事文章最怕看了头就知道尾,没有曲折,没有变化,没有“戏”,读起来平板单调,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不喜平"就是要让文章有曲折、起波澜,而设置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全体学生就包括学困生,决定了教育离不开对学困生的研究与关注。可是,总有少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曲折和波澜而暂时落后,这就需要我们去教育转化他们。如何转化?多年教育教学工作证明:一要找准成因,二要具备"五颗心"。  相似文献   

13.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山水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利用…  相似文献   

14.
胡红梅 《现代语文》2007,(11):86-87
清代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要象山峦一样起伏跌宕,要波澜曲折,才吸引人。既然写文章要如此,那么在欣赏文章,尤其是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不平"之处,自然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迅速地进入到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叙事要曲折     
<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淡而无味,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叙述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行文的曲折有致、波澜迭起。想要打破平淡,使叙述更为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设置悬念法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结局难料的安排。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能够抓住读者急欲得知"后事如何"的期待心理,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  相似文献   

16.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17.
一、目标锁定1.运用一些特殊的叙事方法和技巧写出事件的波澜。2.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3.借助想像与联想,通过添枝加叶写出事件的波澜。二、能力阐释1.于平淡处显波澜的能力。“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要写好一篇叙事记人的文章,首先要能从平凡的人物中发现不平凡处,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细波微澜。例如斗蟋蟀算得上是乡间的一件平常事,但在蒲松龄眼里却显得那么的惊心动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洪波涌起。且看其中的一段虫鸡相搏的场面:在小虫战胜“蟹壳青”后,突然一雄鸡来…  相似文献   

18.
<正> 文章要有波澜,要写得层波叠浪,峰起岭伏,回环错落,曲折跌宕。这是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尺度。如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长短句》中说:“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明人王文录《文  相似文献   

19.
正"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平淡无奇,行文直来直去的文章自然很难引人入胜。因此,作文须知兴波之法。而文章的曲折变化也非止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议论文写作同样可以从论点的表述、论证的方法以及行文的结构等方面入手,精心构思,写出波澜。  相似文献   

20.
陈佩华 《语文天地》2013,(11):20-21
"文如看山不喜平",好的记叙文往往在情节上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在情感上也是波澜频起,变化多端。对于高中生而言,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情节上的生动,还要在赋予表面上起伏有致的情节以婉转深邃的情感内涵,这就需要在文中贯穿一条情感线索,通过一定的技巧让情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也要把对情感的细致描摹作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