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用词、成语不准确 1、我被当代佐罗——戴依·斯通在你的眼皮底下绑架之后,我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 (1999年6月《青年博览》中的《背叛的女儿》) 此句“在”字应改为“从”字。“在”、“从”同为介词,但“从”与动词界限是清楚的,而“在”有时也可作动词用,用在上句不妥当。“在”改为“从”可与“之后”构成时间状语,并与后一分句“一直”两字相照应。 2、滑稽师躬身请爱丽丝  相似文献   

2.
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句,能使文章生辉增彩,表达更为确切,立场观点更为鲜明。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八场中杨子荣有一句唱词,原演出本是“靠勇敢更要靠智谋高强”,现剧本改为“靠勇敢还要靠智谋高强”。副词“更”改为“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勇敢”和“智谋”是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问题。原唱词中的“更”把  相似文献   

3.
1第1页卷首语正文第一自然段第2-3行“建立基本的管理原则或原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一句中的“建立”一词似乎欠妥,宜改为“制订”为好,因为“建立”与“原则”似乎不搭配,不如用“制订”合适:第二自然段第6-7行“档案是一种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他关系到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一句中的“他”似乎应改为“它”为宜,  相似文献   

4.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5.
妙趣横生     
宋代陈知默很会写诗。他有一联七言对句;“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大学家欧阳修读后,提笔将“飞”字改为“横”字。这一改,把在一片旷野、天空风劲的艺术境界里一只白鸟展翅穿飞、冲而行的情态,把地势(旷野平地)、空间(风烟)、风势和白鸟之间的关系描写  相似文献   

6.
现在许多人都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打字,最容易在同音字的用法上出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应特别注意。比如,《新闻三昧》今年第五期第39页右栏最末一句:“往往会取得异想不到的效果”,句中的“异”字错  相似文献   

7.
近期观看电视,竟连续在中央台、东方台播出的节目中发现了三次别字现象。其一,1995年9月下旬,中央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联播”播出一条国际新闻,标题中有这么一句:“波黑和平前途暗淡”。其中的“暗”字当改为“黯”字。因为“暗淡”一词多用来修饰具体形象的环境、光线,而“黯淡”则多用于修饰抽象的事物,如人生前途、社会前景等。  相似文献   

8.
贾府上的人说话,无论长幼尊卑,都脸上带笑的时候多,所以《红楼梦》上的“笑道”和“笑说道”,比不带“笑”字的“道”和“说道”多得多。逢到前面带着“笑”字的,咱们不妨揣摹一下说话的那一位为什么笑,是哪一种笑;揣摹结果,往往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逢到前面不带“笑”字的,咱们也不能放过,尤其说前一句还带着笑,说后一句忽然不笑了,或者正相反,说前一句没笑,说后一句忽然笑了:咱们都得好好揣摹揣摹,这些细微的变化出于什么心理状态。有个挺有趣儿的例子,就是第十九回  相似文献   

9.
马计全同志的《<郁达夫诗词抄>失误小议》一文(刊《出版工作》1985年第七期),指出这本书“有不少失误之处”,并且举了三个例子: ①《过徐州》一首“独依车窗看古垒”句中的“依”字,为“倚”字之误; ②《杂感八首》“半生浮沉伴蠹鱼”句中的“生”字,当为“世”字之误; ③《刘院长招饮……》一首“柳荫闲系瓜皮艇”句中的“荫”字,当为“阴”字之误。在我看来,例①中“依”、“倚”可肯定为同音相讹,②③两例恐怕不能算是“失误”,相反,例③倒是马文的失误了。据我所知,《郁达夫诗词抄》由周艾文、于听(于听为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的笔名)两同志编订。两人的稿子各有所本,出版  相似文献   

10.
广大群众欢迎 简化汉字推行后,由于容易学习,便于书写和应用,受到广大群众欢迎。首先是汉字的笔画大大减少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5个简化字,平均每字10.3笔,被简化的繁体字2264个,平均每字15.6笔,简化字比繁体字平均每字减少5.3笔。这是最明显的好处。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些好处:一些字比过去容易认了:例如“態、鐘、遷、遞”等繁体字的声符,都不准确了。简化后改为“态、钟、迁、递”就好认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被淘汰了。例如“(齒句)、醞、氈”经  相似文献   

11.
古人写诗作文,讲究推敲词语。曹雪芹写《红楼梦》,曾下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功夫。宋诗《船泊瓜州》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容斋续笔》说,作者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上,费过不少斟酌:“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后又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此十许字,始定为‘绿’。”现在写文章,固然用不着这样拘谨,但这种力求准确。精益求精的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新闻记者,他在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党和人民的政治利益。即使是一词一语,都要看作战士手中的一颗子弹,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有位同志编写一篇关于棉布供应工作的稿子里面说:“……由于我们对花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在花纱公司系统内进行过有关的教育。一九五三年前忙于产销平衡,一九五四年开始棉布计划供应,更助长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麻痹和官僚主义。”在这段话里,“助长了”一词用错了,“产销平衡”和“计划供应”是好事,为什么反而产生这种消极的效果呢?从字面上看,原意应该是由于对花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人员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又有了自满情绪,于是在这方面“滋长了”麻痹情绪和官僚主义。把“助长了”改为“滋长了”用词就更确切了。可见一字之微,也不是无伤大雅的。其实,所谓用词精确,就是用最最确切的语言,正确地表现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2.
8月2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二届年会和全国第五次晚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兰州开幕,市长柯茂盛应邀介绍兰州的情况,讲话中引用了唐代诗人高适的《金城北楼》诗:“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兰州归来,复读会议提供的书面材料,翻检会议期间的采访笔记,突然想到那句诗:如果把其中的“残”字改为“新”字,城头新月势如弓,不是正好与全国晚报事业勃勃蓬蓬,气势夺人的局面而谐和吗?解放以前,旧中国的新闻事业惨淡经营,风雨飘摇……全国仅有上海的6家晚报。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审张本同志1994年12月26日来信指出《编辑学报》刊出的陈亮《撰写科技论文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报》1992年第4卷第3期143-145页)系抄袭他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1987年第7卷第1期37-38页的《撰写医学科研论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文,“除将后者的文题和正文中‘医学’改为‘科技’二字以及第2段之‘医学’二字改为‘畜牧’二字之外,完全一样。”1994年12月7日陈亮复张本同志函承认“侵犯了老师的权益”。为维护知识产权著作权法的尊严,本刊编辑委员会决定撤销《编辑学报》1992年第  相似文献   

14.
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有文采、有灵性,这是提高写作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发现语言表达中的问题 请看下面一些同学作文中的句子,指出毛病并试着改正: 1.在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一刻 2.谁也不再敢来与你的女儿作对 3.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你的赐予 4.两个黑眼圈常常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5.宫殿里传出俗歌艳舞的景象和声音 6.我看到书上那字正腔圆的方块字时 第1句是指代内容矛盾,“这个”与“那”,一个是近指,一个是远指。第2句是语序问题,“不再敢来”改为“不敢再来”。第3句…  相似文献   

15.
短诗文例话     
短诗文例话我国诗文确有很短的。诗歌方面,《吕氏春秋·音初篇》中的《候人歌》,只有一句:“候人兮猗!”句中“兮”、“猗”二字是叹词,实际意思只有“候人”两字。序文方面,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言”仅有两句:“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仅13字。小...  相似文献   

16.
咬音嚼字     
咬音嚼字●胡晓青【太原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本文则为字音字义字式而作,由字而音,由音而义,由义而“式”,某字之音如何读为对,某字之音含有何义,某音之字怎样写为合“式”,即...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平时喜读《新闻与写作》,受益匪浅,于是今年也订了一份。昨天收到今年的第一期,爱不释手,直至深夜1:30方读完。《新闻与写作》办刊之优点自不必说,我来信只是针对一个问题谈一谈。 不知您发现没有,贵刊时有一些错字出现,如今年第一期第15页右半部分倒数第6行:“……往往对个问题避而不谈”……”其中漏了“这”字,第16页左半部分正数第5行:“(均见《穆青散文集》年365页)……”其中“年”应改为“第”;第30页左半部分倒数第3行:“……笔者处过理一篇人物专访……”其中“处过理”应改为“处理过”。当然这可  相似文献   

18.
看客 《青年记者》2006,(3):63-63
就在3年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将“唯一”改为“惟一”、“唯独”改为“惟独”、“唯有”改为“惟有”、“唯恐”改为“惟恐”,“想象”改为“想像”、“纪录片”改为“记录片”、“座位”改为“坐位”、“座次”改为“坐次”、“发飙”改为“发标”……让人们莫名其妙,很多人感觉不好理解其更改用法的原因,这与他们在学校教育阶段所学的用法不同。但在2005年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些词又恢复了原来的词形,由于有关方面未对2005版《现汉》的这些改动作宣传,很多字工作还不知道,一直在别扭地用着“惟一”、“想像”等新词。  相似文献   

19.
一字不苟     
欧阳修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字增补都相当讲究。据《宋稗类钞》记载,他写好《昼锦堂记》一文,派人送给宰相韩琦。送出之后,他忽然想起有一个地方写得还不够达意,于是又写了一份,派人复送给韩琦,并说;“前有未是,可换此本。”韩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觉得与前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将开头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添了两个“而”字。  相似文献   

20.
三、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古人也提倡惜墨如金,“增一字则繁,减一字则阙”,“篇无累句,句无累字”。用这些标准来要求,不难发现我们报上不少消息的文字远没有达到。例(1)“地处北京南郊,过去备受‘沙荒’之苦的大兴县如今开出了‘五朵金花’:大兴县鸡蛋、鲜奶、蔬菜、西瓜和成片的绿林,使首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