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每个角落中都能发现美,创造美,在美的生活中去享受美、欣赏美,阳光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促进美术和生活的融合沟通。  相似文献   

2.
文鹏 《考试周刊》2010,(31):19-20
对于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着挑战,需要提高全面素质。审美能力是21世纪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教师通过追求美、崇尚美、走进自然去感知美、博览群书去领悟美、欣赏艺术去品味美、亲自实践去创造美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为构建美的社会,培养、造就一大批美的人,成功地完成自己肩负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美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要使美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英语教师应从教师立美、师生关系和谐美、教学内容内在美等几个方面去发掘美,并结合自己的审美理念,艺术地展现和传递给学生,学生就能在审美过程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维并逐渐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意义,作为母语,其美育功能非其他学科可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自觉性,使其能更好地辨识美、观赏美、评价美,积极主动地去发掘美、歌颂美,并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
陆欢 《现代教学》2009,(4):41-41
速写是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感受美,用自己的手去描绘事物表现美、创造美。在写生与想象画结合的过程中,自然激发起儿童的绘画激情与想象。直觉思维、理性思维、创造思维在此寻找其结合与平衡点,画面也由此呈现来自对生活的描述及超越生活的个性化表现。  相似文献   

6.
陈杰 《教育与职业》2007,(30):115-116
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有美感的人,让学生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上发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去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语音、书写、课文内容、教师良好的教学安排、精湛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美的意境,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索,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如何在小学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中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在音乐中欣赏美  相似文献   

8.
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世界,用眼睛去发现周围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提升创新能力。而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美术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合理引导学生去感知,去实现,去发现世界中的美,做到将美内化到自己的实践中,开拓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是用眼睛去发现的,这是人们习惯性思维的结论.盲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了视力障碍,他们不能用自己的双眼去欣赏、去发现这世界万物的美,但他们可以用自己聪慧的心灵去感受、体验美的一切,用耳朵去聆听美的音符,用双手去触摸美的事物,也可以用双手去表现和创造美的画面.  相似文献   

10.
我问一个同学什么东西美,她竟然首先想到媒体上的美女照片。我问她:"还有吗?"她想了想,"上海、香港的摩天大厦美,美国曼哈顿地区美,网络经济美,高额利润美……'随后又摇摇头。我知道她说的是实话,与她观点相同的人在中学生中不少,在社会中更普遍。不难想像,身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经济迅猛发展,各种媒体为利润而大肆炒作的空间里,谁还能让自己的心房纤尘不染,谁还能拥有一座清新的可以放归自己的山林,谁还能专一地去发现和欣赏真正的美呢?  相似文献   

11.
爱美之心,人人皆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形体匀称、协调、健美,都希望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内表现出优美动情的动作。这些愿望一般人都具有,但这并不等于说,她们已经具备了对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的感受能力。运用何种方式去表现美,怎样去欣赏美、创造美、创编美、这在形体教学或训练中有待于开发、挖掘。  相似文献   

12.
优质的语文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课堂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乐说愿写呢?一、捕捉焦点,观察生活,培养发现美的“小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在学习中,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共同观察那些有情趣的内容,指导学生去尝试发现自己身边的焦点、热点话题,努力使学生…  相似文献   

13.
在学生的神聊之中,洪宗礼老师能及时抓到写作指导的良机,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去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这带给我们三个启示:其一,写作文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其二,学生的发现和感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其三,应有序地开展生活情境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了解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但将此理念运用于教学时,不少教师却不知从何做起。以音乐活动为例,教师们容易纠结于音乐技巧的把握,而被教会幼儿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的目标所禁锢,使得音乐活动枯燥无味。既然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那么幼儿是否能准确演唱一首歌或跳对一支舞就不成为艺术表现的唯一目标,教师应大胆地去改革教学的模式,以幼儿为本,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支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本沙龙  相似文献   

15.
[教学思路]   以学生自读体会和组织交流讨论为方法,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以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和互相评价为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以“唤起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首先用亲切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激起学生追求美的愿望,接着通过看录像、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感受文中春景的美、燕子的美,最后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春光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表现美.这样,学生既能获得书本知识,又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相似文献   

16.
[教学思路] 以学生自读体会和组织交流讨论为方法,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以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和互相评价为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以"唤起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首先用亲切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激起学生追求美的愿望,接着通过看录像、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感受文中春景的美、燕子的美,最后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春光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表现美.这样,学生既能获得书本知识,又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思路,避免过度的关注文本主题而淡化文本,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我们要用换之一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材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去体味祖国精湛的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又能使他们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小蜻蜓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梦,梦见自己长成了大蜻蜓。嗡嗡嗡,她驮着幼儿园的小朋友去春游;嗡嗡嗡,她带着小花猫、小黄狗去看海。小蜻蜓可高兴了,她大声说:“哦——我长大了!我长大了!” 第二天,小蜻蜓将自己的梦告诉了其他蜻蜓,大家都说:“小蜻蜓,快想个办法长大吧。” 怎样让自己长大呢?小蜻蜓决定先去问问小花猫。 小蜻蜓飞到小花猫家,看见小花猫在吃鱼。小蜻蜓问:“花猫姐姐,吃鱼能长大  相似文献   

19.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人品美、爱情美在郁达夫小说中是实际存在的,是其小说不能抹杀的魅力之一,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是小说中一圈美丽的光环,一片独特的风景,成为美的对象,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以自己特有的审美眼光、审美观念,去审视,去评判;也是一个严肃的美学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去认识,去解答。这一点似乎很少有人涉及,笔者想对此探索一下,以便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