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2.
小语第12册《在仙台》这一课,节选自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课文开篇写道:“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初教时,我总以为是校对者的疏忽,误将“稀”写为“希”。不料多年过去了,教科书依然如此。细想起  相似文献   

3.
语文十册《在仙台》是一篇叙事散文,节选于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在仙台》作者回忆了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的片断学习生活。文章主要记叙藤野对“我”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十册23课《在仙台》节选自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课文记叙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受到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尊敬的感情。教学这课,要学习藤野先生正直无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鲁迅的美德,指导学生读文章时要注意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况。要达到这些要求,我认为备课时应抓好如下四个方面:一、涉及面。这篇课文写作年代较早,事情发生在异国,描写的是医学教  相似文献   

5.
有些文章,内容很丰富多彩,但往往写得深刻含蓄,宛如埋藏在地下的珍珠一样,须经挖掘出来,才能看得分明。从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节选出来的小语第十册23课《在仙台》头段,就是这样。《在仙台》真挚地歌颂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学生真诚帮助,体贴入微的优秀品质。课文的头段就是为这些品质作铺垫、衬托的。但它却只写“我”在仙台如何受到“优待”,对藤野先生只字不提。而且由于写作年代的关系,作者运用了不少文言词句,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困难,实是教学上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从而认识它与全文的关系和作用呢?我以为可从下面两点去抓。 (一)弄清“胶菜”、“芦荟”的内在含义。本来蔬菜与水果是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6.
近来,读了一些关于语文第十册《在仙台》一课教学的文章,获益不浅。但对于这课的教学重点问题,我们却有些不同看法。现在提出来,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教。很多谈这一课教学的文章都把教学重点定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刻画上。诚然,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如果撇开小学语文通用教材这个特定的条件,那么把重点定在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上,无疑是对的。可是,《在仙台》并不是刊登在一般的少年儿童读物上,而是编在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单元这个特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8.
鹭焱 《初中生》2007,(4):14-17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9.
《在仙台》第一段的文言词语较多,含意较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摘引原文,搞清作者当时的有关情况。教学时,向学生介绍:课文是从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下来的。鲁迅先生二十一岁时,即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学日文,1904—1906年在仙台学医。二十年以后,写了这篇文章,怀念在日本留学时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0.
衬笔,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笔法。《在仙台》一文叙写初到仙台几个职员给予鲁迅物以希为贵式的优待则是一处重要的衬笔。这有助于表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平易真诚,没有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留学生的可贵的热情与关怀,从而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用“衬”来说明事物就意味着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差异性。本课可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2.
节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的《在仙台》(小语十册23课),有些词语容易和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语相混淆。如果照现在通行的意思和用法去理解这些词,就往往产生偏差。下面举出几条,简析它们同形异义的情况。每条里有  相似文献   

13.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在仙台》的阅读教学课,教师将该文的中心思想归纳为:课文记叙了作者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受到藤野先生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歌颂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料,教师一板书完毕,就有一个学生举手道:"老师,这里没有爱国主义精神."什么?没有爱国主义精神?"那教师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5.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颇多。然而,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有人认为它不是本文的主题或唯一主题。时隔多年,再读《朝花夕拾》,细品《藤野先生》,心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藤野先生是鲁迅年轻时留学日本在仙台读书时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他正直无私,心胸宽阔,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先生自然让富有爱国思想的鲁迅为之感动。从文章内容来看,藤野先生是文中的重要人物,但不是唯一的人物。应当承认,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在写“我”的见闻和感…  相似文献   

16.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写<藤野先生>的文章很多,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凑个热闹. 某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可我们细读文本之后,发现鲁迅写前五段是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求学时遇到的老师,为了纪念这位老师,鲁迅创作了这篇作品。文中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讲述了藤野先生与鲁迅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几次对话中,使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对话描写入手,分析对话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一般比较艰深,学生不易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是不是因此就只能由教师自己一讲到底,用不着去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呢?我校一位初三教师教《藤野先生》的实际,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这位老师基本上采用了问答法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鉴于读一遍或听一遍,学生不一定能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教师就在范读课文之前作了一点提示:本文主要写鲁迅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接触,那么到仙台之前他在什么地方学习和生活呢?后来怎么会离开仙台的呢?教师读完,紧接着让学生分层次,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纷纷要求发言,结果多数同学都分析对了:第  相似文献   

20.
《在仙台》一课,讲的是作者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的感情。我紧紧抓住文章的重点,用“导读法”进行教学。 一、整体入手,诱导初读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体现阅读课的由整入手,目的在于突破中心,了解全篇内容。 首先利用文章的题目,审题激趣,提示学法。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