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刘震云的小说按照叙述人称可以分为早中近三个叙事时段。由于隐含作者对叙述人和人物距离的关系的不同,构成了这三个叙事时段的独白、双声和众声喧哗的效果。同时叙述聚焦的变化也强化了这些效果。刘震云的小说又有着表层结构与内在结构的区别,正是表层结构的行为模式与深层结构的意义模式之间的分裂,造成了这些效果。而归根结底又是由于隐含读者的参与与开放性的内结构使然,而这个开放性的内结构正是转型期社会文化自身的投射。  相似文献   

2.
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叙述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成果,从多重复合视角、隐含作者、叙述话语、叙述结构、梦境与象征等几个方面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期待能揭示小说文本内部的基本建构,以及这些表现手法深化主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在看似平静的第一人称叙述中,隐含着作者深深的悲哀和强烈的愤怒……  相似文献   

4.
《风景》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部新写实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新时期写实类小说的创作。本文主要谈《风景》的叙述魅力,从叙述视角、陌生化写作、隐含作者与叙述者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以亡灵口吻"我"来抒写的人生风景。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随着作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小说创作更加注重叙事方法的借鉴和创新,多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丰富,无论是文本内涵还是小说的结构都有独特的价值。文本中不同的“声音”和丰富的镶嵌体裁造成了碎片化的叙述断章,呈现出复调的狂欢和对话特征;主人公在自我倾诉和被别人言说中闪现或隐退,隐含作者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使真实变得扑朔迷离;断章式的叙述将小说结构由线性的整体分解,变成并置的空间结构,在模糊性和复杂性中折射出文本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被示者 /看客 ;看客 /看客 ;叙述者 /隐含作者之间的多元关系 ,作了审美的解读 ;并对叙述中的时空、空白以及作者的示众情结进行了考释与阐发。  相似文献   

8.
反讽:现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大多赞同:对于一篇小说而言,重要的不在于你讲述了什么,而在于你通过何种方式来讲述。全知叙述隐含的是人无所不知的盲目自信,限制叙述则意味着对人的有限性的认同。介于全知叙述与限制叙述之间的多元叙述可谓是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1.
《盲春秋》在完成之后,便独立自足,不再受作家掌控。作家何大草通过融入小说的特殊人格——隐含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隐含作者无法直接在《盲春秋》中出面,而是通过叙述者、人物等具有虚拟主体性的人格体现出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历史无法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其只能是对历史材料的言说,历史材料总是纷杂且具有无限言说可能性的,每一次对历史材料的叙述都会构建与众不同的历史,因此历史存在于叙述之中。  相似文献   

12.
印象中,乔叶的小说一直写得绵密而别致,宛如一个极擅裁剪的良工做出来的衣物,不规则中透露出规则,褶皱中隐含着平整,古人所谓别出心裁,大约就是如此吧。《妊娠纹》这篇小说堪称乔叶小说中的上品,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实则寄寓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匠心。  相似文献   

13.
《聚会》是一部关于回忆、伤痛、追寻的小说。作者安·恩莱特利用后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巧妙地将阈限性延伸到故事的建构中,成就了作品的不凡和新意。在阈限视域下,透过叙述、情感、人物阈限的"聚合交融",将小说中隐含的混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逐一呈现,折射出有关人生意蕴的省思、追寻与救赎。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一向以晦涩的内容和奇特的形式著称。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框架叙述与嵌套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层级叙述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多处运用戏仿等文学手法。这些使小说的叙述虚构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中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美国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在其短篇小说《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中,对重要情节的省略、空缺以及含混的叙述,造成了叙事和文体层面上的不可靠。作者运用不可靠叙述这一技巧,邀请读者与文本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积极互动,以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彰显人物性格的异化。文本中所发生的事件对叙述者“我”的深刻影响,深化了小说主旨,于冷静疏离的叙述中,展现出生活中荒谬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作为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从叙事角度分析,共存在三层不同的"看与被看"叙述层次.分别为: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通过对不同叙述层次的深入剖析,可明确孔乙己如何在这种"看与被看"中跌入悲剧命运的深渊.  相似文献   

17.
肖勤的小说《金宝》的叙述涉及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构成了作品内涵的多个层次,而层次与层次间的相互包容和递进,扩张了作品的意义空间。写作主体和叙述主体的叙述视角形成了几个聚焦点,产生了叙事的矛盾,这种矛盾与作者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反映现实与表达理想之间的焦灼感密切相连,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道德间冲突的深刻的探索,也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小说《月下小景》与《主妇》可以代表其小说世界里“种族”与“女性”的两个题材,在“种族”与“女性”的叙述维度中,作者现实与文本隐含的“生活”与“生命”观多有抵牾,充满了潜在写作的无意识悖论.  相似文献   

19.
不可靠叙述,是叙述学最关键的问题,有关问题却辩论了60年没有辨清.其中最令人困惑的,是“事实性”叙述(历史、新闻、广告、预言等)能不能不可靠?叙述不可靠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意义与道德上的距离,而不是叙述与“客观事实”的距离.隐含作者是作者人格的替代,而事实性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人格合一.因此,事实性叙述只可能不真实,或不可信,却不可能“不可靠”.这是符号修辞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隐含作者概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不少的争议。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否具有必要性,即到底存不存在隐含作者?隐含作者在文学批评中起什么作用?通过回顾、梳理这些争议,本文认为隐含作者在叙述交际中是的确存在的,不光如此,隐含作者概念在文学批评中除了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