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罗涛的交往,不只是因为引力是CSM的客户,而是他的梦想和执着吸引了我。除了耿直、豪爽的山东人特性外,罗涛更多了一份精明和睿智,这是五年前认识罗涛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几年后,引力传媒一定会成为CSM的大客户"这是罗涛和我们合作谈判时的结束语,我自然当客气话听,诚意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告诫自己:别干很快就会后悔的事。可今天还是干了一件。因抵不过朋友老张的再三叮嘱,答应了他写一写我所认识的罗涛。回到家我就后悔了,我问自己:你认识罗涛吗?此言一出,众人哗然,还以为魏三爷说笑成习,这  相似文献   

3.
他在台北,我在上海。好像是1998年吧,但我的感觉是好像认识他很久了,虽然实际上只有12年!原因很简单,我们一见如故。可能是对广告的品味、对工作的要求、对人生的价值、对朋友的情谊,尽管不尽相同,但也相差不远。在同和异之间,更多了一份尊重和欣赏。  相似文献   

4.
不记得是哪年、哪月、哪日与罗涛认识,但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见面时的景象,朴素的着装,灿烂的笑容,激情的演说,当时就想真是天生的广告人才。丁桂儿脐贴一直作为亚宝药业的主打产品,每年几千万的广告费用,两个多亿的收回款,但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仍然不温不火。自从2007年与引力媒体合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校对工作20年,校对工作给我带来苦与乐。总结其中苦乐有之,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这20年也是我对校对工作的认识过程。刚从事校对工作时,很粗浅  相似文献   

6.
1994年2月调到新华社苏州支社时,我30岁,已在四川分社工作了8年多,虽然此前从未到过苏州,但我坚信这里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新闻资源一定极为丰富. 一花一世界--如何认识一座城市 在苏州的最初三四年,我一直没能在报道上打开局面,也得不到当地人的承认.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发现在全国背景下苏州的独特优点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09,(3):32-34
“2008年,北大方正与我校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合作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实验室,虽然我在报业做了15年,和方正大概也有超过10年的合作,但我们为这次实验室的合作仍经历了一年多的讨论。立项.包括最后建设的时间.最终我们认为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1992年的东京亚洲广告会议上认识程春的,这是海峡两岸的广告人第一次在正式场合见面。当时虽然彼此并不熟悉,但因为都是同源同脉的中国人,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很有亲切感。从那以后,因为要服务在大陆的台商客户,我所  相似文献   

9.
1988年6月14日与巴赞的会见,只不过是我长期对他的关注与研究,评论与介绍的终结,是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三天后,我与索莱尔斯的会见,虽然不是我关注与认识他的起点,但确是我认真研究他,评论他与介绍他的开端。在此之前,从书刊的评论与介绍中,我对他只略知一些皮毛:在文坛很活跃;办过刊物;写过小说;作品也发表了不少,其中有一本《女人们》的长篇小说特别走红;相当“现代派”,曾经算得上是“新小说”中的一员;还与中国颇有些关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11.
改稿之道     
编辑是要改稿的。改稿是编辑的应有之义。但是,怎么改,怎么改得适当、改得准确、改得精彩、改得漂亮,就很难讲了。编辑改稿,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坦率地讲,我本人就对编辑改我的稿子很少满意过。记得还是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我向某报社投了一篇稿子被采纳了,发表出来一看,虽然署名还是我,但内容大变,面目全非。战友们都为我感到高兴,而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心情很是郁闷。这些年还不错,对我的稿子,编辑大都客气,不大删改,即使有所改动,也会和我商量,合作比较融洽。只是有一回,某编辑对我的稿子进行  相似文献   

12.
长者的风范     
古人说 ,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从青年到中年 ,一直在太原 ,虽然也注意向周围的人们学习 ,但真正遇到高人 ,还是前几年定居北京以后。在北京 ,我认识了一些饱经风霜的老一代知识分子 ,从他们身上感到了一种大家风范 ,无论做人做文 ,都受到很多教益。1995年底 ,我认识了李锐先生。当时 ,《东方》杂志要搞一组关于顾准和《顾准文集》的专题 ,副主编朱正琳来电话 ,咨询找谁组稿合适。我在一次会上听柳萌先生发言 ,提到李锐向他推荐《顾准文集》 ,于是想到找李锐先生组稿 ,这样认识了李锐先生。李老一生饱经风霜 ,年逾八旬 ,仍然精神抖擞。我很…  相似文献   

13.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这个行当现在很时髦,需求量也很大。电视里、广播中、晚会上等都需要主持人,名主持人的身价据说很高,出场费开口就要个万八千的,很神气。我做广播主持人的日子也有十几年了。这期间主持的节目得到很大发展,主持人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现在主持人虽然很多,但我感到人们对主持人的了解还比较少,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披介绍为  相似文献   

15.
谈传记     
谈到传记,这些年我买了不少,也读了不少,虽然买与读都是很有些挑剔的。在书店里随便一翻,凡是带着、注明出处的对话或“他想……”的,我一律不买,自然也不读。这话仿佛说得草率,其实反映了一种观念,但不是我的首创,因此叫做常识也行。传记应该属于“非虚构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一   1936年,我结婚了.   在此前两年,我曾有过一次可贵的初恋.那时我虽然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但我却绝不向往金钱的婚姻.我始终珍藏着自己纯洁的爱.我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希望能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并值得自己爱的男人.15岁那年,我认识了大财主程子菊的侄儿,一个比我大3岁的很有才气和学问的大学生程佩林,他几乎成了我的意中人,拿今天的眼光来衡量,也可算是称心的爱人.……  相似文献   

17.
一 1936年,我结婚了. 在此前两年,我曾有过一次可贵的初恋.那时我虽然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但我却绝不向往金钱的婚姻.我始终珍藏着自己纯洁的爱.我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希望能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并值得自己爱的男人.15岁那年,我认识了大财主程子菊的侄儿,一个比我大3岁的很有才气和学问的大学生程佩林,他几乎成了我的意中人,拿今天的眼光来衡量,也可算是称心的爱人.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21-27日,我有幸参加了"千人赴港培训计划"江苏档案技术培训团赴香港大学进行的短期培训学习。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港所见所闻,使我得到很大的教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同行很敬业。香港档案工作情况及发展、香港档案管理概念与内地有所不同。苏力先生的《档案管理的资讯化与资  相似文献   

19.
梦圆兰台     
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读过几年私塾的祖父就用奉承话和胡椒饼哄着我跟他读<三字经>、<增广贤文>,还要背诵:"云对雨,雪对风,……"虽然不懂其中的含义,但也觉得很好玩.慢慢地,读书就上了瘾.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自从去年《北京档案》上刊登了我工作情况的报道后,很受鼓舞,同时也深感不安。觉得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名不副实。我今年60岁了,与档案工作打了34年的交道,虽然已经离开了档案战线,但夜里作梦不是接收,就是整理,满脑子都是档案,我的心仍然系在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