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关于ChatGPT最近媒体炒作起ChatGPT来,有人说这个AI平台将改变人类的未来,有的甚至声称将带来毁灭,恰似前一段炒作“元宇宙”。新技术的推出,会一次次给媒体带来新热点。从数字技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数据规模固然非常重要,但已与机械技术时代非常不同。数据、材料、高精技术、头脑卓越的科学精英,这些虽然仍是核心硬件,但“开源”与“共享”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市场》2000,(2):46-48
去年年底,新科、上广电、爱多等公司联合实施“新阳光行动”,全面推出1680元的DVD影碟机,让更多的用户再一次感受到“数码科技”带来的魅力。高画质、高音效、大容量的特点似乎宣告一个“类VCD”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内容丰富、结构立体的《法国时尚100年》来到中国,为我们认识法国设计的百年历程和它所象征的法国文化精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形象。在中国社会发展、生活变迁的时代,“设计”已成为现实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标准的具体尺度,在中国设计艺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形势下,这个展览不仅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信息,而且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1.“设计”是一个集合概念。这个展览总揽了法国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产品、时装、视觉传达等大类与细项,可谓一面“世纪之镜”或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设计改变生活”、“设计造福…  相似文献   

4.
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且时时享受到科技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诸多舒适与便利,那些先人充满丰富想象力的许许多多的神话,已经演变为今日随处可见的种种舒适与便利,并且与我们的生活须臾不离:从“千里眼”到电视,从“顺风耳”到电话,从“飞毯”到喷气飞机……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正在重新塑造地球,重新塑造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称2000年为“学理论年”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全球化给人社会科学带来的往往是挑战多于机遇,尤其是对学及其理论,不啻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早在十九世纪,面对当时西方学理论批评界的繁荣局面,曾有学断言那是一个“批评的世纪”,而实际上,如果就流派纷争、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学研究的疆界日益扩大和模糊等现象而言,  相似文献   

6.
周贵华 《寻根》2002,(5):7-11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科学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便利;同时,西方工业现代化伴随的消极后果也逐渐显露,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遭到了普遍质疑。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范围内的道德危机,20世纪展示了一幅复杂的图像。新世纪的开始,人们意识到建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势在必行,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凸现了出来,以缘起思想为特征的佛教文化精神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激战电子书     
电子书,这个10年前首现却备受质疑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杀”了回来,正以颠覆性的态势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电子书市场风起云涌,各路豪杰争相夺取这块大“蛋糕”,未来鹿死谁手,电子书产业走向何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信息革命到如今正值高潮,一场以网络化为重要标志的科技产业变革,预示着人类社会历史步入了新的文明形态。现在人们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场深刻的变革和这个变革的时代,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一系列说法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打破了32年以来电影的“沉默不语”,以其部分有声影像震惊了世界,宣告电影有声时代的到来;192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首部“百分之百对白,百分之百歌唱”的《百老汇的旋律》,宣告“歌舞片”时代开始,并在之后40年间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史上,继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之后的历史时代。中华民族何时跨入文明时代门坎的,这是个有争论的学术问题。对此,在上篇谈了冶铜的发明、文字的形成。本文将要谈及的城市的耸起,神权的统一,以及人文的勃兴。“九俪之城”——城部问源城郭,它是人类从野蛮跨入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城乡差别、阶级对立的出现,以及国家雏形的问世。中华大地上何时始筑城郭,自古以来,主要有三说:一说为禹。《博物志》:“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老战。城郭自禹始也。”一说为综。《淮南子》:“综作九旬之城”。切…  相似文献   

11.
纵情写山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坛“南北宗”的“分水岭”似已模糊,而“做派”和“写派”依然分庭抗礼,争论不休。“做派”强调制作效果,强调图式化,此于李可染和陆俨少的作品中可见端倪。其实,近几十年来,“做派”一直代表学院派出水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刘畅 《世界文化》2005,(5):22-24
“陌生6人传播假设”,又称“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提出。米尔格兰姆擅长有创意的社会心理实验,在美国心理学界影响很大。1963年,他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权威———服从”实验,第一次运用科学的手段、实验的方法揭示了权威与服从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行为后果的反馈越直接、越充分,人们服从权威、做出伤害他人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行为后果的反馈越间接、越模糊,导致被试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了解就越少,服从权威而对别人施加伤害性电击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lt;现代性的后果&;gt;一书的中文译本也摆上了我们的文化餐桌.而细细品读的结果是,我的心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并最终一览无余地看到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一把双刃剑--现代性.就是这把“双刃剑“,既把人类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同时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后果,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类处境的一种尴尬.……  相似文献   

14.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范子烨在东方古国的五音繁会中,有一种神奇的口哨音乐:“啸”。其发音机制和方法十分特殊。魏晋时期的“啸”有明确的五音规定,并达到鼎盛,唐宋时代的“啸”可能有相应的乐谱存在,而渐趋衰微,元明以後“啸”基本上销声匿迹。“啸”起源於...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有一批青年学子远涉重洋,求学于异国他乡,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加上从小深受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耳濡日染,使他们大多成为学贯中西通融古今的硕学大家,有的直接成为新文学事业的主要建设者。由于他们处于“两脚踏中西文化”这一特定的历史位置,加上时代变动带来的文化空缺急需填补,他们便自然地履行起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这其中便有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是文学家和诗人。也许他自身的塑成正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杰作。在今天,我们再怎么估计徐志摩受到他就…  相似文献   

16.
“老虎”傅斯年庄练称傅斯年“老虎”之出典北洋军阀时代,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章士钊,曾有“老虎总长”之雅号。二十多年前曾任参谋总长一职的空军上将王叔铭,也曾称为“老虎”。这些当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提起来不会感到陌生。傅斯年只是学者名流,他不曾做过...  相似文献   

1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称“非遗”)日益成为时代强音和全民共识之际,我们即将迎来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为此,本刊专访了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  相似文献   

18.
观点集萃     
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袁鼎生在《社会科学家》上撰文指出,美学范式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最为普遍的共性、最普遍的特性、最为集约的精神的范畴,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跟另一个时代的美学整体区别的范畴。研究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可发现人类美学的普遍规律,并能为美学主要规律、基本规律的形成寻求机制。人类美学发展,经历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整生之美三大范式,它们分别同人类发展的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相对应。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带动了它们统摄的审美理想、审美的主要范畴的同步转换。具体来说,随着审美范式由依生之美向竞生之美、整生之美的转换,审美理想也由和谐向自由、美生转换,审美的主要范畴也由壮美、秀美经由崇高、悲剧、喜剧向生态美、环境美转换。人类这种美学多层次统一的受审美范式规范的立体转型,确证了审美范式巨大的张力与聚力,确证了审美范式是每个时代的美学网络的网纲。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范式,也就整体地把握了时代的美学系统;弄清了审美范式的发展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美学发展变化的总体规律。“华夏”可以指称中国各民族詹鄞鑫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甲骨文中地位崇高而且并列的“华”和“夏”,应该就是文献中的“华”和“夏”。“华”和...  相似文献   

19.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20.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本题为《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的作品就在沉寂许久的英国文坛引起轰动。该书以“发人深省的讽刺文体、栩栩如生的描写、别具一格的选材和侦探式的心理分析”永远地改变了人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看法,也永远地改变了传记文体。之后的20年间,欧美各国传记作家竞相效仿。忙记的艺术化写作蔚然成风。这位英国传记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家就是时年38岁、名不见经传的利顿·斯特拉奇(LyttonStrachey。1880—19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