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 “居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相似文献   

2.
何谓美?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庄子则认为:“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对新闻事业而言,如果说“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忧心为政,真情为文”“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是微观之美,那么,宏观之美需要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3.
美国视日美安保条约为其亚洲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而且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并着眼于下一届总统选举,民主党政府需要避免被贴上外交“软弱”“无所作为”的标签  相似文献   

4.
韩鸿 《新闻界》2005,(1):37-38,40
2004年,“变脸”、“洗牌”、“推销”、“整合”成为省级卫视频频出镜的关键词,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纷纷在各地游走,举办各种各样的“推介会”“研讨会”,掀起了省级卫视新一轮的“定位”大潮。东方卫视“新闻立台”,湖南卫视则“娱乐中国”,安徽卫视继续“剧行天下”,以各自的特色来抗衡央视的垄断。在西部地区,贵州电视台继续向“西部黄金卫视”挺进,  相似文献   

5.
“越原始的文化越呈现出文化基本要素上的多元性……而高级的文化则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以整合为主流的发展趋势。具体到传播媒介这个亚文化范围,也是如此。几乎每一代新的传播媒介都有集旧有媒介功能之大成的趋向。幻灯机的“视”和收音机的“听”被电影整合为一体;电视又把电影和广播整合为统一的视听媒介;今天的计算机与信息高速公路又将电视的“视、听”与电话的“交互”功能整合到一起,升级为功能更强大的几乎可以进行任意的视、听、说及其他传播功能的超级传…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夜,练笔的良机(随感)蒋凯鸿我喜欢在夜晚练练笔,写点东西。晚饭后,独个儿散散步,在散步中回味一天的所见所闻,在所见所闻中去“淘金”,去发现美,挖掘美,有时也挑挑“骨头”。于是立意、构思,产生写作欲,回到家里,拉亮电灯,伏案疾书。或被新人新事所感动,或被歪风邪气所激怒,短则个把钟头,多则三四个小时,一篇千字短文便跃然纸上。尔后,深深地嘘几口气,做一会儿简单的活动操,使乐滋滋地熄灯上床,甜甜地进入梦境,迎接又一个战斗的黎明……入伍以来,我就是这样利用“良宵美后”坚持练笔,从原来文句不通的半文盲,到被…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发现“高品位的新闻矿石”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很多成功的记者会回答:“到现场去!”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倡导采编,拍摄现场短新闻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新闻实践。在现场,用最具代表性的画面、情景、声响和具体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证实性,使电视新闻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现场美,从而把受众“带”进现场。然而,一条新闻短则分把钟,长则不到3分钟,在片刻之中腾挪变化,要做好这一点着实不易。于是,不少人认为:电视现场短新闻不必去追求美,况且新闻的职能是传播信息,只…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校”的解释为“订正”,“校对”则有三个义项,分别是1.核对是否符合标准;2.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3.做校对工作的人。古人有“校雠”一说。即“校勘”。“雠”就是“校对字”的意思。有意思的是,“雠”又同“仇”,颇有视出版物中的错误为仇敌之意,必要将其消灭。校对工作发展到现在,  相似文献   

9.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 “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相似文献   

10.
周宜一 《视听界》2006,(3):68-69
一、“诗”与“视”的审美互动1.诗歌与电视的审美交汇诗歌(poem)与电视文献片(documentary film)的审美与解读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在电视文献片的艺术鉴赏中,“诗”与“视”的结合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视”的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关键所在。2.视觉语言的提炼《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运用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  相似文献   

11.
周波 《声屏世界》2002,(5):37-38
眼下,文学广播是广播各类体裁当中声音最弱、最寂寞的一种。做了多年的文学广播编辑,爱之弥深,实不忍看她日渐湮没,这种心情,也许可用“深情在睫,孤意在眉”来形容。广播这块蛋糕要做大做美,新闻、专题、文艺等各块应按合理的比重同步发展,哪一块发展滞缓都会影响“蛋糕”的整体美。文学广播是文艺广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有特定的,为数并不少的听众,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一个频率的节目品味。所以,不应视她为广播这块大蛋糕上一朵可有可无的“奶油花”,探讨她的当代性还是有现实意义和必要的。文学广播的现状如何呢?文学广播…  相似文献   

12.
缺憾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文学家创作时讲究缺憾,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画家、摄影家创作时也讲究缺憾,“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这些都是缺憾美在生活中的体现。那么,新闻传播需不需要这种美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传播要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勿庸置疑。关键是怎样理解“受众的需要”。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受众的需要”理解成一个“无底洞”。认为传播得越多,越能满足受众的需要,殊不知“多则惑,惑则迷,迷则乱,乱则空”,这是其一。其二,不少人把“受众的需要”理解成“被动的、盲目的接受”,你传播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事实又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闻传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很强烈的“选择性报道”倾向。比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全国涌现“全民动员,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狂热。在报道上,新闻机构遵循“报喜不报忧”的“宣传纪律”,对有成绩的事情大肆宣传;对有缺点、负面的东西则一律回避。  相似文献   

14.
世代差异从创业选择就看得出来,上一个世代追求的是“大”“富”不够还要“豪”,新世代则追求“小而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研究随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文化首先是一种相对于乡村文化的文化地理学概念上的文化形态。与乡村文化相比,城市文化特点十分明显。其一,城市的文化生态带有鲜明的人工痕迹,简而言之,城市是一人工创造的社会,而乡村则基本上是一自然形成的社会。人工社会的文化景观体现出人类的文化创造意欲。正如现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钢铁—你的骨路,水泥—你的肌肉,电炬—你的眼睛,汽笛—你的喉咙”①,城市是人工雕制起来的一具“庞大的野兽”。都市美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美”和“机械美”。强烈地显示出“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相抗衡的文化价值以及注重理性、实…  相似文献   

16.
涂艳艳 《新闻窗》2007,(4):91-91
所谓“视读规律”,是指读者在一张报纸版面语言的引导下,获取对报纸的初步印象后产生的一种求知欲,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做出相应的阅读行为。这种由视到读之间的内在联系,称之为“视读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施辉 《兰台世界》2008,(11):32-33
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要求除“会议纪要”以外的其他公文必须加盖印章,而对于“会议纪要”,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要达到传达的目的,就应该加盖印章;如果只是要达到记载的目的,则没有必要加盖印章。  相似文献   

18.
木华 《档案时空》2003,(5):30-31
现代的选美,各式各样,名称不一。可谓五光十色。还有人认为:选美是纯粹的“洋货”。其实,选美最早始于中国。我国最早的选美活动开始在唐代,但相关文字记载不多,只知不少地方官吏为了讨好朝廷,每年都要派出人马去民间寻找女子,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将长相好的送到朝廷。而有较为详细文字记录的选美中,则是要算清代了。那时还不叫选美,而叫选秀女。秀女也就是美女。何为美女,各个时期有各自的标准看法。既有唐肥燕瘦之美,也有“三寸金莲”之美,更有柔弱哀怜之美。而如今,美人的标准则更加直接而现代。比较起来,清朝宫廷选美…  相似文献   

19.
董奎 《新闻三昧》2006,(7):14-14
改进文风,对每一名企业宣传工作者,特别是企业报的采编人员来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必须苦练“内功”。一要苦练思想境界的内功。把改进文风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即思考如何“为文”,更要想如何“为人”。文章是思想之舟,文风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能够具备好的文风。因此,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既是改进文风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文风的根本动力。思想深则文风醇,境界高则文风美。党的新闻工作者随时要做到心中有党性、胸中有群众,自觉视人民利益为至高至上。时刻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  相似文献   

20.
张玉能 《出版参考》2007,(11S):40-40
20~21世纪之交,消解“美的本质”、“美的本体”、“美”本身的呼声始终不绝于耳,不仅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家们摇旗呐喊,而且中国大陆也有不少人遥相呼应,甚至比西方解构主义者叫喊得更加起劲,更加激进。因此,人们就势必要问:到底世界上有没有美?如果世界上没有美,那么人们就可以安安静静地沉默了,可是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不甘沉默的学者没完没了地在追问“美是什么”,“美在哪里”,“美何以可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