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课程建设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实施安排。二、教学改革助推合作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三、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搭建思政课教师先进管理体制机制经验交流平台,根据合作院校自身研究专长,提炼研究课题和写作选题,优先约稿。  相似文献   

2.
<正>一、课程建设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实施安排。二、教学改革助推合作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三、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搭建思政课教师先进管理体制机制经验交流平台,根据合作院校自身研究专长,提炼研究课题和写作选题,优先约稿。  相似文献   

3.
<正>一、课程建设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实施安排。二、教学改革助推合作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三、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一、课程建设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实施安排。二、教学改革助推合作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一、课程建设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实施安排。二、教学改革助推合作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一、课程建设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实施安排.二、教学改革助推合作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一、课程建设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实施安排.二、教学改革助推合作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进行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补充了“技能化”的教育模式,完善了崇美向善的职业诉求。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感和教学水准有待提升,教师在授课中对思政教育素材开发深度不够,课程思政缺乏课堂授课与课下实习沉浸式联动,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到位,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体系不够科学系统。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加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完善课上课下双向联动育人机制,在顶岗实习实践中筑牢理想信念,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在打造金课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把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从而为金课打造提供价值引领。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特点,在分析总结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基础上,从教师、学校、教育部门三个维度分别阐述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在打造金课过程中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金课建设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对造价人才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提高育人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完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打造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现如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不健全、校企课程思政共同体意识浑然不觉、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奋力开创高职院校“三全”思政育人新局面、基于学科专业全力打造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和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会思政的教师队伍以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专业思政”建设指将思政育人贯穿于公共基础课、专业群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等专业培养全过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课程思政上升到专业思政层面,结合专业特点完成专业思政顶层设计,可避免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两张皮”“各自为政”等问题。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思政顶层设计,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案例的开发、课程重构、新生入学教育、实训课程、顶岗实习指导、就业指导、职业素养等环节;以专业为单位,凝聚起专业思政负责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组成的育人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形成“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各地的思政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作为服务课程建设、服务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发展的专业期刊,利用自身资源集聚优势推动学科发展,责无旁贷。为此,我部于2020年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综合服务项目",期待您的参与!一、项目内容1.课程建设。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解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领会思政课课程建设顶层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实际,整体规划思政课  相似文献   

13.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将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立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能力。课程思政能力包括课程思政理解能力、课程思政开发能力、课程思政组织能力、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针对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政治素养、课程思政能力、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等困境,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需强化课程思政的师德修养,更新旅游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升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能力;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与激励机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以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鄯子钰 《江苏教育》2022,(28):75-77
<正>在高职专业课中推行课程思政,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教师通过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形的思政内容转化为无形的思政教育,是对青年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一种方式。因此,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分为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设计能力、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能力、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价值、实践模式和协同育人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从建立学校引导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和提升课程实施质量三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改革发展上、专业教师能力提升上及教学效果质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思政的建设机制评价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评价方面,从学校层面及专业建设层面设计评价指标;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面,从专业教师德育素养、教学实施以及学生成长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以期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20年陕西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高职院校"课程育人"获奖作品"心肺复苏"为例,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参赛体会,以期能对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20年陕西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高职院校"课程育人"获奖作品"心肺复苏"为例,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参赛体会,以期能对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已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要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发挥合力作用,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坚定其政治信仰,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明确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原则,严格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切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决定着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要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合作的育人团队,形成学校、教务部门与二级学院(系)协调配合的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