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廖晓梅 《文教资料》2009,(11):20-21
黑妮是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少学者都认为黑妮在作品中是个没有展开来写的人物,因此对黑妮的形象并不怎么关注。黑妮这一女性形象虽然是苍白单调的,是从作者思想中走出来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却包涵了丁玲作为一个经历复杂的女性知识分子对延安生活的诗意想象,通过黑妮我们能体会丁玲在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那复杂而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3.
试图通过丁玲女性小说探讨“释足”过程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个问题或许对当今中国女性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有所稗益,同时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丁玲作品的意蕴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丁玲与萧红同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都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墨来写她们笔下的女性,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中都发出了孤寂的心声,但丁玲是以女性在叛逆中寻求生命的火花作为她创作的主旋律;萧红则是以女性在孤寂苦难中呼喊人生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其原因在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正是诸种化心理结构,促成了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自丁玲以来,女性自我意识一直是文学的一个主题。利用心理分析的技巧,丁玲追求表现女性的真实内心与女性心灵深处隐蔽的欢乐和痛苦。她用女性及自身的特质感受,展现了中国现代女性寻求漫长且苦难的心路历程:苦涩的挣扎─—苦闷的探索─—苦痛的新生─—苦恼的阴翳。  相似文献   

7.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8.
女性作家的大量涌现,女性文学的空前繁荣,不仅是我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为了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本文企图对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包括当代部分)七分之六时间的杰出女作家丁玲笔下的妇女形象作一简要分析、找出她的业绩、特点和经验。 丁玲生于一九○四年。迎着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雪雨她踏上了文坛。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丁玲共写了近五十部长、短篇作品,约计一百四十多万字,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写得最多、最深刻、最有光彩的应该说是妇女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阿毛姑娘》和《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为例,具体剖析了文中主人公阿毛阿英的女性生命意识又兼及丁玲深层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解读丁玲早期一系列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并有助于理解丁玲的全部作品。  相似文献   

11.
魏爱玲 《现代语文》2007,(4):66-66,4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集中于对女性心理、情感欲望的大胆表现和女性命运的探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流话语的转变,丁玲也不自觉地陷入“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创作的模式中,其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突出,性别意识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为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作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她说:“作为妇女,当然对妇女更了解,更熟悉她们的情况,她们的问题……所以女作家写妇女,也是很自然的事。”丁玲一大批小说就是描写妇女的生活、心灵与命运的。一女性文学是以女性的眼睛、女性的灵魂来审视人生,透视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这种女性主体意识总是与一定的时代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交织、纠缠、联结在一起的。中国女性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则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与其作品的互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丁玲写作发生的天然土壤;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与其作品产生了深刻的互文性,其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扭结和缠绕,凝结为丁玲写作在大视野与小格局的冲突中所显现的别具一格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创作有两个高峰时期,其 一是女性觉醒并争取女权的“五·四”时代,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 记》等为代表。其二是女性反归自身的八、九十年代,这也是女性文学最 接近本真的性别写作的阶段。本文将重点论述的是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三位 女性作家丁玲、张爱玲、萧红。  相似文献   

15.
从具体分析贞贞与小臭子两个人物的身世经历入手,比较丁玲与铁凝对战争中女性命运同中有异的观察角度、价值立场。认为铁凝的《棉花垛》与丁玲的《霞村》相比,深化了对战争女人与性的思考,揭示了战争中女性命运惨痛的一面及男性政治对女性的操纵。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丁玲以“代替自己给这社会做一个分析”的写作方式,建构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时,表现出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血肉般的内在牵连;并在人类性和现代性所构成的坐标轴上,展演着对于女性自我及其存在的哲学性反思。面对轻盈的理性与沉重的肉身之间与生俱来的动荡和冲突,丁玲写作的现代性可以表述为丁玲的女性之思、身体之思。  相似文献   

18.
论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立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重点放在其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上。她通过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维护和张扬了女性的独立人格。这既是丁玲自身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丁玲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象解读。对于中国女性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获得与高扬,以及人性的解放、提升与完善,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出现,为读者重新认识与理解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丁玲的创作中,早期通过批判男性、否定男性来彰显自己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到了后期则通过认可男性、肯定男性来超越自身的性别意识,这一发展轨迹与其生命中的男性影响是分不开的。丁玲的父亲、瞿秋白、胡也频、冯雪峰、冯达、毛泽东、周扬等男性对丁玲思想与创作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