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大陆2013年初开始的雾霾波及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8亿人无可逃遁地成为潜在的受害者.以北京媒体为代表的全国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本文基于此次雾霾报道的传播效果,从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入手,认为此次雾霾报道存在一定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如何做好雾霾报道的建议:媒体要科学报道雾霾成因,提供详实背景资料;消除紧张气氛,巧妙引导舆论;应更强调公众个体参与在雾霾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伏 《青年记者》2016,(14):8-9
近年来,随着我国雾霾现象频发,雾霾成为中外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话题.通过仔细梳理就会发现,雾霾报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对公众认知雾霾造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媒体需要反思如何在雾霾报道中坚守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雾霾屡屡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雾霾报道在特定的时期占据着媒体的版面,媒体的叙述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受众的现实认知。通过对《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中关于西安雾霾天气报道研究发现,在竞争的媒介场域与话语平台中,就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主题等而言,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对现实进行了合法性的话语修饰,扮演了现实化妆师的角色,缺少政策的反思,缺少忧患意识,进而反思媒体雾霾新闻生产中应有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雾霾天气持续侵扰京津冀地区,雾霾成为公共领域广泛探讨的议题.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雾霾报道中传递的信息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2003年至2017年十五年内关于雾霾报道的历程,使用框架理论进行内容分析,并对参与雾霾报道的记者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揭示媒介镜像中折射出的真实面貌,在环境传播中唤起媒体和公众一起承担社会责任,并总结党报雾霾报道传播效果提升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中国新闻界"最出名"的记者,莫过于陈永洲。只不过这个"出名",并不是让媒体同行与有荣焉的骄傲,而是给中国记者行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雾霾"。2014年来了,"雾霾"仍没散去,"陈永洲事件"给媒体从业者带来的警示仍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不搞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这是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另外,该事件也暴露出了一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入冬季,“十面霾伏”在中国北方地区似乎已成为常态,各大媒体对雾霾的相关报道数量增加,加深了受众对雾霾的认知.当下传统媒体对于雾霾的报道框架,不再局限于固有的环境新闻报道模式,而是加强了媒体与政府、公众之间的互动. 传统媒体雾霾报道的现状 1.雾霾报道已形成规模,报道时间整体上与多发季节正相关,且具备一定的地域特点.通过对中国知网报纸数据库检索发现,媒体对雾霾的报道最早见于2006年《河北日报》的《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一文,随后呈逐年上升态势,到2013年转为爆发式增长,由年报道量不足100篇增长为年报道量8785篇,在2014年时达到顶峰,年报道量为11830篇,随后几年一直稳定在7000篇左右.  相似文献   

8.
罗洁馨 《新闻世界》2014,(9):252-253
本文以北京2013年雾霾事件看媒体环境报道效果,聚焦雾霾报道在提升我国媒介公信力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改进环境报道,促进受众环境意识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0年至2014年间《人民日报》对于雾霾天气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分析,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对雾霾报道的框架建构,并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形势,维护自身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杜诗画 《青年记者》2016,(23):19-20
2013年“雾霾”“PM2.5”走进公众视野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雾霾重灾区的北京,在2015年12月首次启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这是由雾霾导致的最高级别预警响应.《新京报》作为北京一家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从2015年11月雾霾频繁出现开始,就不断进行追踪报道,并形成雾霾报道专题.本文对《新京报》2015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雾霾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按照报道篇数、版面安排、报道主题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新京报》是如何构建雾霾报道议题的.  相似文献   

11.
在转基因议题传播过程中,媒体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但实际报道内容显露出对科学的淡漠。本文通过对11家主要报纸媒体特定时间段内转基因议题报道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报纸媒体在转基因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去科学化"现象,揭示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分析了该现象对转基因科学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百度上以"雾霾"为关键字进行新闻标题搜索,呈现在眼前的新闻有1690000篇,有报道雾霾天气来袭的消息,有指导如何应对雾霾的专家访谈,还有探索雾霾商机的新闻延伸,可谓五花八门。围绕"雾霾"这个热词,每个行业的记者都在做自己的文章,跑教育的提出雾霾天不适合上体育课,跑环卫的提出要给工人发"雾霾补贴",跑娱乐的则借明星之口  相似文献   

13.
正与我国的传媒业不同,日本媒体大都设有专事科学新闻报道的部门,在重大科学议题公共事件方面,形成了较为专业、有效的报道体制。日本科学新闻报道部门的设立、报道准则和机制的建设,是在应对环境污染、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中逐步形成的。在战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日本的科学新闻报道在普及科学知识、关注民生和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日本媒体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报道的客观与中立性问题,因而在报道"3·11"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Downs的议题注意周期理论引入到新闻框架理论研究中,从时间维度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洞察有关雾霾报道的演变和进展,把握其发展趋势,分析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以及将危机转为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当我们饱受西方转移污染型产业加重雾霾天气之苦时,美国主流媒体却把北京城讽为机场里的吸烟区,甚至把雾霾和社会主义制度牵强附会起来;当我们为昆明暴恐事件悲痛万分之时,CNN在报道时却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当我们在为西方昂贵的奢侈品埋单、奢靡之风侵蚀社会风气之时,诸多西方媒体却批评这些西方品牌的忠实消费者是暴发户。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世界危机的加深与人们认识的深化,"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政治符号式话语的虚伪性日益被人识破,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  相似文献   

16.
姜赟 《中国广播》2015,(2):94-95
"一次不实报道就能让农民桔子卖不动""一篇虚假新闻足以阻挡上市步伐""一波走偏的舆论竟能导致社会不敢扶老人",可以说,正是这种"新闻雾霾",把社会生活空间污染了。而污染源头,则是从一些媒体人的心灵蒙尘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在"星巴克中国价格暴利"事件引发热议的过程中,社会舆论的矛头一开始是指向星巴克,然而伴随着媒体的诸多报道,星巴克的回应和公知们的评论,社会舆论的矛头向央视等媒体倒戈。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提供者,在报道方式上存在问题,甚至以权威的姿态进行不准确不科学的传播,反而引起人们的非议和反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雾霾斗古城     
不论是气象因素还是煤烟污染,长达十余天的雾霾再次给后奥运时代的城市环境敲响了警钟1月14日早上,雾霾笼罩下的古城保定能见度只有100余米,整座城市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灼烧喉咙的味道。这天,王金甫犯了哮喘,不停咳嗽,说话的声音有些发颤。几天来,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雾霾天气容易引发上呼吸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5年《纽约时报》中国环保议题报道为样本来具体分析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所谓"低政治"向度、非传统安全性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话题。环保主题的报道中,虽然也有对中国的肯定,但主旋律还是对中国负面甚至妖魔化的报道。"雾霾中国"也成为《纽约时报》社会类报道的中国形象代表。但气候峰会的召开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引领了气候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与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合作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6年的雾霾天气为例,分析了世界范围内16个国家32家媒体此次中国环境报道的框架,研究发现,报道议题存在着冲突框架、进步框架、事实框架和影响等四个主要框架,通过对框架在各个媒体中的分布,发现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媒介议题,国际媒体之间出现分化和多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