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我应聘到一家广播电台做主持人。一天晚上,我负责为一个老主持人导播,接热线电话。我接的电话是一个年轻男子打来的,他说他很绝望,想自杀。当时老主持人说:“你等一会儿,我点根烟。”他点着了烟,打开话筒问:“你抽什么牌子的烟?”之后20分钟,他们聊了烟和酒的话题,20分钟之后,年轻男子说:“我要睡觉了。”  相似文献   

2.
一、书林之门,赖银开启许多学有成就的老年学者,当他们写回忆治学经验的文章时,每常提到从“书海中深宝”,从“书林中觅珍”。这个经验之谈,很有道理。但是,书海航行,有赖指针;书林之门,需钥开启。本文就“图书馆之钥”这个问题的第一把钥匙:“卡片目录”,从读者角度引伸,漫话种种。当晨间、当午日,一位位读者,为了寻求知识,为四化献力,纷纷步入图  相似文献   

3.
吸食与自杀——毒品对甘肃民众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僻处西北的甘肃社会吸食鸦片者众多,因之有人戏称甘肃为"烟国",号称"烟枪之数,多于饭碗"。此虽有夸大之处,但众多的人口吸食鸦片则是不争的事实。据甘肃省民政厅档案记载,1939年有194,376人,占总人口的3.21%。事实上,这  相似文献   

4.
作家写出了书,愿不愿意将书送给别人?从道理上来讲,应该是愿意的: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佐仁”,写作为什么?不就是“觅呀觅知音”吗,当然应该碰到像知音的人就送他一本了。再说,你的书不一印几千几万本么,送几本  相似文献   

5.
在温州电视界,温州电视台文体部主任董静海称得上是很能“蹦达”的人,他的思路很活,尽冒新点子;他的冲劲很足,常出有轰动效应的节目。“求新,求新,再求新,董静海的最大优点和成功所在就在于他的创新意识。”熟知他的台长沈惠国如此评价。 可以说,创新是董静海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最能体现在他在电视节目的设置和拓展上。 温州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周末娱乐城》就源自他的奇思妙想。1993年,董静海看到以往资料剪辑式的电视综艺节目面临困境,便想另觅新路。他拿出构想与部里人商榷,很快策划推出了娱  相似文献   

6.
想不到,轮椅上这位衣着朴素的干瘦老头,就是当年反右时鼎鼎大名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家”王中。几十年风风雨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次次提出并坚持自己屡遭批判的新闻学术观点?是深刻犀利的睿智之思,还是直面人生的勇气和魄力? “对真理的坚信。”72岁的王中教授挥动着他那瘦瘦的右手,久病初愈的他,声音略弱,却仿佛充满了力量。采访就这样开始了。这是1986年10月22日晚,在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代表和南京新闻大学生联谊会上。点上一支烟,王老理了理记忆的思绪……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随军南下的王中作为上海市军管会的工作人员,参加接管上海新闻单位的工作。第二年,复旦大学负责  相似文献   

7.
1915年12月25日晚6时左右,旧金山中国城的一家酒楼内,突然响起了三响枪声,有“报界之奇才”、“通讯界之大师”之美称的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位名记者黄远生,遭到了狙击,倒在血泊之中,结束了他的还不到31岁的年轻的生命。我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欣赏黄远生的通讯,惋惜他的早逝,很想有机会到他遇难的现场凭吊一下。1992年5月,访友路过旧金山,才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黄远生是在拥袁转为拒袁,三次声明拒绝担任袁党报纸上海《亚细亚报》的总撰述以后出国赴美的。离开上海的时间是1915年的10月24日,乘的是日轮佐渡丸。10月27日抵日本,在神户登岸,31日乘火车到东京。11月3日到达横滨,重新上船,第二天离开日本,经太平洋于10日抵达加拿大的维多利亚,22日  相似文献   

8.
游魂无处归--读史景迁《天安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9月20日,得到友人密告的康有为逃到天津,上了一艘英国轮船经上海直赴香港。第二天下午, 京城御林军包围了康有为和他的广州朋友经常聚会的南海会馆,发现康有为已经逃走,便逮捕了他的弟弟康广仁。27日,经过匆匆的审判之后,“戊戌六君子”被推上了刑场。在外面得知此事的康有为用“有折翼之痛”来表达他对弟弟之死的悲痛和愤恨。其实,康广仁并没有参预变法的核心事宜,他的死,完全因为他是康  相似文献   

9.
登厕撞鬼     
跟我一样的是,纪晓岚也爱吃肥肉;跟我不一样的是,纪晓岚肠胃不大好,一吃肥肉就蹿稀,而我嚼钢丝拉弹簧,肠胃之佳举世无双。那天客店里放翻一头猪,纪晓岚点了一大盆肘子,风卷残云吃下去,肚子就提意见了。  相似文献   

10.
一根中华烟     
高中时的老同学刘大发来厂里找到他,说老婆爱养花,求他给焊个花架。刘大发跟他见面时递给他一根烟,掏出打火机给他点烟时火机里没气了,他掏掏自己的火机,竞也没带,这根烟就夹在手里一直没吸。大发说了说花架的大小要求走了,他下意识地看了看那根烟的牌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是根“中华”烟!他是个每月只有500多元工资的焊工,自然没抽过“中华”烟,  相似文献   

11.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12.
李辉 《中国档案》2005,(10):22-23
当我们今天回顾“九一 八”之夜时,不能不关注一个 人——关玉衡。这是一位很 容易被忽略的历史人物,9月 18日这一天,他正以特殊的 身份出现在沈阳。 论地位和声名,关玉衡 与张学良和蒋介石当然不可 同日而语,他不过是张学良 的一位级别不高的部下,时 任东北军兴安区屯垦公署军 务处长兼驻科右前旗察尔森 第三团上校团长。可是,他却 是历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人 物。在“九一八”夜晚来临之 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因他 而发生的“中村事件”,成为 轰动世界的令中日关系日趋 紧张的焦点,日本关东军也 正是以此为借口策划和制造 了“九一八”。  相似文献   

13.
报载,浙江天台一公司经理王某,在杭州乘出租车时遗失了手机,拾到者陈某向他索要3000元.为此王某向杭州玉泉派出所报了案.然而,处理此事的一位警察是这么说的:“经请示西湖区公安分局,认为陈某索要3000元虽然过分,却无什么法律依据处罚他.你们还是自己协调好,我们当一下中间人.”于是,最终在派出所的“协调”下.他们以620元“成交”.对此,王某不禁委屈地问;这合理吗?(见1996年11月9日《羊城晚报·神州纵横》)  相似文献   

14.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一日他的MSN签名上写着“谁想来三联实习?”“我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应和,他倒也爽快:“来吧,我指导你。”顿时有被幸福击倒之感,忍不住憧憬,或许我因此而离成为记者的梦想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陕西日报》二月十一日第二版《轮奸哑女国法难容》的报道中有“凌晨一时”之称;二月十四日第一版“秦瞭望哨”栏末之内又有“深夜凌晨三时”之称。这样使用“凌晨”一词不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均是:“凌晨”,即指“天快亮的时候”。它与“拂晓”的含义相同,与“黎明”的含义相似(《辞海》注释“黎明”:“天将亮末亮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的《采地黄者》诗中有一句说:“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据注释:凌晨,即天将亮时;薄暮,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履历,在他的人事档案中应有详细的记载。新昌热电厂工人王杏春的人事档案,是在他1995年1月调入该厂后才建立起来的,原先的人事档案在进厂前被遗失,厂前的一段工作经历,没有档案的记载。因此,工龄的计算、养老金的缴纳等事项受到了影响。而实际上,王杏春1989年7月浙江纺织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合得利羊毛衫厂工作,直至调入热电厂。档案的遗失,给王杏春带来一些缺憾。1997年7月2日,王杏春来县档案馆。在人事局档案中,一张“毕业分配调配通知单”即证明了王杏春参加工作的时间。这对王杏春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证明,了却了自己的最大心事…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到农村采访,问及农民朋友喜欢看什么样的报纸,一位农民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希望看报纸就像我们吸“地头烟”那样过瘾。这句话深深打动着我这个农民报的办报人。“地头烟”是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劳作间歇时吸的烟,因它既能解乏又能提神,吸来十分过瘾。所以在农村,“地头烟”不亚于城里的“人头马”,农民朋友很看重它。农民朋友既然把农民报与“地头烟”联系到了一起,其意就是说,农民报要办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坑头.办到农民的  相似文献   

18.
应该拜托谁?     
这年头假字号的东西似乎很走运,如假烟假酒,假药假钞,假种子假文凭,等等等等,简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闹得人提心吊胆,紧张兮兮。近来又爆出了电视上假唱、假笔的“内幕新闻”,引起嘘声一片。据说在《欢乐总动员》中,就有一个“暖场导演”专司“造笑”之职,负责指挥一拔子“现场观众”在他认为需要的时候大笑或小笑,并强调“节目好笑不好笑”,就全拜托在座各位了。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的电视里也有假的东西了。现在回头想想,灌进假笑的还不止《欢乐总动员》一家,如《欢乐家庭》里假笑的历史就还要悠久得多。电…  相似文献   

19.
光明日报载文批评“烟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明日报载文批评“烟草文化”现在,许多东西都与“文化”挂钩。最近,又冒出了一种“烟文化”。光明日报6月15日第3版刊登《“烟草文化”也要“热”起来?》一文,批评目前有人提倡“烟文化”。文章讲:近日看到一则“烟文化”研讨启事。吸烟干国民健康有害,把“烟...  相似文献   

20.
纪晓岚性坦率,好滑稽.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中称纪晓岚绰号为纪大烟袋.连乾隆皇帝也直呼纪晓岚为纪大烟袋,然而电视艺术并不等于历史.历史上的纪晓岚虽酷嗜吸烟,但绝不像电视剧中那样肆行无忌.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喷云吐雾是犯禁的.康熙曾颁布禁烟令,不但他不吸烟,而且雍正不吸烟.乾隆皇帝喜文弄武,也不吸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