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学会观察     
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究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科学方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善于通过观察活动,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称为观察力。1、观察是创新的起点观察是人们搜集科学事实,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和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科学归纳,步入科学发明的必要条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通过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促使人去寻根究底,破除旧观念,产生新设想,探索未知,创造未来。善于观察的人常常能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出有关方面的联系,从偶然的事物中找出规律,从而获得某种发现。如…  相似文献   

2.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道"的范畴,与老子的"道"都是对传统天命观的批判。我们认为庄子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是理解庄子"齐物"与"无待"的钥匙,他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与他对无待的逍遥的追求在致思路径上紧密相连。我们就是围绕这一核心关系,来审视庄子对人的认知以及人生和社会是如何认识的。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满足物质或需要的价值活动.通过反复进行的价值活动,人们必须形成各种事物的利害、好坏、善恶、祸福、美丑,是非等观念,这就是价值观念.而各种价值观念中最根本的、最稳定的、最深层的内核,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价值反映、判断,并规定自己所取的态度和行为等.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因为他是指导人们进行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4.
简述范畴化及认知模型——以认知的视角看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俊 《科教文汇》2008,(16):167-167
我们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会把它们按照我们理解的范畴来归类。作为人类思维、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的最基本能力,范畴化妊然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遵循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本文将对范畴化这一基本认知过程及其理论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5.
适度思想是认识把握客体的度的基础上,使主观的努力与客观事物的度相互平衡,从而实现主客体的最佳存在和发展状态。它的独特魅力体现在适度思想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又是事物和谐与美的来源,适度思想正以它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进入现代管理的理念中,并以独特的价值影响着现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其原则是融逻辑性、实证性为一体,通过人的大脑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推断和研究,从而提取价值的结晶;艺术属于创意性思维,它将外界事物加以感性的表现与模仿,是人对生活现世诉诸情感和体验而得出的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前者是认识的抽象,后者是情感的抽象,前者靠严谨的论述而得出认识的结果,后者倚重人的内在情愫而获硕果。艺术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所持的一种方法,它必须搭乘科学的快车才能改造外部环境,科学是提升大家生活质量的手段,它必须借助艺术之力,通过幻想和假设创造未知。其两者的结果既紧密又实际,是帮助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知识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同的主体在对同一事物不同状态的反映过程中,由于实践能力、认识能力以及价值目标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隐性知识。鉴于此,用神经网络模型对确定的主体在对同一事物不同状态的认识过程中的认识模式进行识别,以确定其在某一时期的认识习惯,把握其知识形成机制,以期对其未来的知识形成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王智民 《科教文汇》2007,(12S):195-195,204
和谐范畴正是唯物辩证法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各种各样关系范畴中的重要范畴,和谐关系是事物得以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失去和谐,事物就失去了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理解和谐范畴的哲学内涵呢?本文认为和谐范畴是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是与竞争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和谐范畴正是唯物辩证法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各种各样关系范畴中的重要范畴,和谐关系是事物得以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失去和谐,事物就失去了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理解和谐范畴的哲学内涵呢?本文认为和谐范畴是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是与竞争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目的、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而目的、计划的提出又必须以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也就是说,改造事物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而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在改造事物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实践与认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刘焰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2):121-124
柏林大学精神主张以哲学为大学教育思想基础,培养整体系统的认知方式;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思想实践,还原认识的原始路径,培养演绎的思维能力;以人格完善与心灵自由为终极目的,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精神实质.研究式教学主张再现发现者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整体、科学的思维能力,与大学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研究式教学模式以整体认知事物为出发点,以结构分析与价值标准的确立为基础方法,以学习者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知,即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人的认识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情,即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意,即意志,是指人们能动而坚决地克服各种困难,自觉地追求预定目标,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孔庚  蔡文璞 《科教文汇》2012,(6):15-15,70
"现代性"一词是最近几十年来的热门词汇,然而,到底什么是"现代性"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尽管马克思从未明确提到过"现代性"一词,但是他所关注的范围无不属于现代性范畴。由于理性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思维方式,不管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在政治制度上,资本主义都以理性为自己的立足之本。而从批判黑格尔开始,到最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的目光都没有离开过现代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虽然很少有人愿意公开宣称自己喜欢"八卦",可大多数人都很乐意以"你发誓不会告诉别人"这句话来开始一次谈话。一项研究表明,65%的日常谈话都属于"八卦"的范畴,即小道消息或者传闻。  相似文献   

15.
从康德对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次出发,对认识事物的三个阶段从是与非的角度进行了定义,分别为"是非分明"、"是非不分"和"无是无非",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思考方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6.
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观察客观现实的动态变化来探讨《荀子.正名》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光怪陆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对事物、关系、现象、时空等进行分类并赋予一定的"名称",才能使"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  相似文献   

17.
马富香 《科教文汇》2007,(3X):130-130
所谓知,即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人的认识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情,即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意,即意志,是指人们能动而坚决地克服各种困难,自觉地追求预定目标,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操凤玲 《科教文汇》2010,(36):199-200
合成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网络,并在这些网络空间之间进行意义映射,以此来对一些语言现象作出阐释。本文根据这一理论,同时结合范畴的属性与特点,解释了人们对范畴的认知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设计是思维与创作活动,是意识体现于直观的、形象的、艺术的、技术的视觉传达方式和途径来完成的构思计划,是组织方案、规划设想、价值观念、实施方法的活动过程.现代设计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社会文化和精神准则为动因,已走向更广泛、更密切的社会形态,包涵了文化品味、经济意识、人文观念等各个方面.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条件和现代市场条件,解决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成为人、社会、自然存在方式和价值体现的积极活动因素而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长安 《内江科技》2011,32(11):46-47
当代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对礼貌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该原则的六个准则,即裳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住则、谦虚;住则、赞同:住则和同情准则,对成功进行言语交际、(包括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尽管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着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理解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遵守礼貌原则而不得不牺牲对价值观念系统中某些方面的值守.如时间的观念以及对个人和集体的观点等而价值观念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最深层的东西,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思维的方式和评价事物的规范对价值观念的是牺牲还是坚守无疑会使人们陷入一种进退两难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